
(1).高齡;長壽。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夙零。”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王粲 為 潘文則 《思親詩》雲:‘躬此勞悴,鞠予小人;庶我顯妣,克保遐年。’” 宋 曾鞏 《夫人曾氏墓志銘》:“曾不蕃寵,畀其子孫,曾不遐年,善則長存。” 明 陳翼 《蔡伯蜚傳》:“嗚呼!此其所以不能遐年也歟!”
(2).指晚年。 清 陳确 《祭陸伯母裘大孺人文》:“每佳時吉日,則高堂之上,觴詠并進,母亦顧之色喜,謂可以樂遐年。”
(3).久遠的年代。《文選·左思<魏都賦>》:“雖則衰代,而盛德形於管絃;雖踰千祀,而懷舊藴於遐年。” 張銑 注:“懷古而積於遠年。” 唐 陳子良 《平城縣正陳子幹诔序》:“故能貽芳塵於後世,徇節義於遐年。”
“遐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高齡/長壽
該詞常指人的長壽或高齡。例如曹植在《王仲宣诔》中寫道“庶幾遐年,攜手同征”,表達對長壽的期許。顔之推《顔氏家訓》中也用“克保遐年”強調養生與德行對壽命的助益。
晚年
清代陳确的《祭陸伯母裘大孺人文》用“樂遐年”描述晚年生活的愉悅狀态,此處特指人生後期的階段。
久遠年代
在曆史語境中,“遐年”可指代悠久的歲月,如左思《魏都賦》“懷舊藴於遐年”,通過“遐年”強調時間跨度之長。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正式文體,既可形容個人壽命(如祝壽文),也可描述曆史或文化的深遠(如史論、賦體)。例如“末代已來,明辟蓋寡……有慕遐年”,即表達對長盛不衰的向往。
字源解析:“遐”本義為“遠”(《說文解字》),引申為時間或空間的長久,與“年”組合後強化了時間維度的延展性。
《遐年》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時間過去了很久,或者離現在很遠的年代或時期。
《遐年》的拆分部首是辶,筆畫數為11畫。
《遐年》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遐”是形聲字,聲旁是“果”,意為遠離,形旁是“辶”,表示行走;“年”是象形字,代表時間過去了。
《遐年》的繁體字為「遐年」。
在古代,有時候《遐年》這個詞可能會用不同的字來表達,例如“翔年”、“遙年”等。
1. 這些文物來自遐年的故宮,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
2. 他們通過研究遐年的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了人類的曆史進程。
遙遠、遐想、年代、遐思、年華、年月等。
久遠、悠久、永遠、古老等。
現年、當下、近年、近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