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鄙的意思、麤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鄙的解釋

亦作“麄鄙”。粗陋鄙俗。 宋 葉適 《溫州新修學記》:“然則妄相融會者零落而不存,外為馳驟者麤鄙而不近矣。”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不求當而求新,吾恐他日復有以白晳武夫比之者矣。此花(酴醿花)無乃太麄鄙乎。” 明 歸有光 《上王中丞書》:“顧前所為書,言語麤鄙,不知忌諱。”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諛詞巧説,不曾習學;卑禮諂态,不曾操演。知者謂為麄鄙,不知者且以為簡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鄙(cū bǐ)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麤”與“鄙”二字組合而成,形容言行或品性粗野庸俗、缺乏修養的狀态。以下從字形、字義及用法三個層面詳釋:


一、單字溯源與釋義

  1. 麤(cū)

    • 字形:由三個“鹿”字疊加,表示鹿群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引申為“粗糙”“不精細”。《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段玉裁注:“鹿善驚躍,故從三鹿,引申為鹵莽之意。”
    • 核心義:指事物質地粗疏、行為草率或缺乏文雅。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華書局,2010年,第5031頁。

  2. 鄙(bǐ)

    • 本義:指邊遠地區(如《左傳·莊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後衍生為“淺陋”“庸俗”。《廣雅·釋诂》曰:“鄙,野也。”
    • 引申義:形容見識淺薄、舉止粗俗或品格低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56頁。


二、合成詞“麤鄙”的語義

“麤”強調外在的粗糙無禮,“鄙”側重内在的淺薄庸俗,二者結合後形成複合貶義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


三、語用特征與現代關聯

  1. 語體色彩:屬書面語,具強烈貶義,常見于古代文獻對人物品行的批判。
  2. 現代使用:今多作“粗鄙”,詞義延續,如“粗鄙之語”“舉止粗鄙”。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21頁。


參考文獻原文來源(可于權威數據庫核查):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中國知網或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檢索上述工具書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麤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ū bǐ,其核心含義是粗陋鄙俗,通常用來形容言行、舉止或事物的粗野、缺乏教養或格調低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構詞拆分:

    • 麤(cū):同“粗”,本義指顆粒大、不精細,引申為粗糙、粗野、不文雅。
    • 鄙(bǐ):原指邊遠之地(如《說文解字》中“五酇為鄙”),後引申為粗俗、淺薄、見識短淺。
    • 兩字組合後,“麤鄙”強調粗俗與鄙陋的雙重貶義。
  2. 語境用法:

    • 多用于批評言語、行為或事物缺乏雅緻,甚至帶有輕蔑意味。例如:
      • 明代歸有光《上王中丞書》:“言語麤鄙,不知忌諱。”(形容言辭粗俗失禮)
      • 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知者謂為麄鄙,不知者且以為簡傲。”(對比“粗鄙”與“簡傲”,體現不同視角的評價)
  3. 近義詞:
    粗俗、鄙陋、粗野、庸俗。


延伸知識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探究“鄙”的字源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字權威解析(如、3)。

别人正在浏覽...

卬首信眉邊色策度長編倡序朝郎成持澄心堂紙春精毳罽撮角亭子錯逜大含細入底土惡衣粝食分境撫今悼昔幹輔幹員詭觀寒泉岡函索黑家鼠鶴鳴黃金骨火宅僧夾岸缣布灸曬擊竹谲妄坎肩诳駭楞場兩兩臉子陋儒論倫賣馬解蠻夷戎狄馬薤名目繁多樸悍霹靂酵搶工悄然無聲敲吟訖了權謀铨授柔甲杉月繩子申禍無良食床淑靜宿舊談論痛處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