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葚。《詩·魯頌·泮水》:“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朱熹 集傳:“黮,桑實也。”
“桑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桑黮”即“桑葚”,是桑樹的成熟果穗,呈紫黑色或白色,味甜可食。古文獻中如《詩經》等常以“桑黮”入句,例如“食我桑黮”即“吃我的桑葚”。
該詞現代多用“桑葚”,而“桑黮”屬古語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桑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黑暗、昏暗、幽暗。
桑(木字旁15畫):木(4畫)+常用的字部首之一。
黮(黑字旁12畫):黑(12畫)+常用的字部首之一。
《桑黮》是由《爾雅》和《說文解字》傳承而來的古漢語詞彙,形容黑暗、昏暗的意象。
《桑黮》的繁體字為「桑黶」。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桑和黮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原意和讀音。
1. 夜幕降臨,整個城市籠罩在桑黮之中。
2. 山裡的小道顯得桑黮而雜亂。
桑黮的組詞有:桑黮沉沉、桑黮漫天、桑黮無光等。
桑黮的近義詞有:昏暗、黑暗、朦胧等。
桑黮的反義詞有:明亮、光明、明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