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痛傷心。 漢 班固 《白6*虎通·喪服》:“既除喪乃歸哭於墓何?明死者不可復見,痛傷之至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原夫哀辭大體,情主於痛傷,而辭窮乎愛惜。” 唐 韓愈 《祭滂文》:“未冠而夭,吾與 盧氏 ,痛傷何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而今事已到此,痛傷無益。” 賀瑞麟 《死前日記·8月15日》:“荒涼的景象深深的印入我的腦海。我碎傷了的心扉呀,真是痛傷欲絕了。”
(2).痛苦憂傷。 郭沫若 《女神·勝利的死》:“十月二十一日 倫敦 發來的電信又到了!說是 馬克司威尼 已經昏死了去三回了!說是他的妹子向他的友人打了個電報:望 可爾克 的市民早為她的哥哥祈禱,祈禱他早一刻死亡,少一刻痛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痛傷漢語 快速查詢。
“痛傷”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作為動賓結構時,“痛”表程度副詞,指深切、劇烈地感到悲傷,《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深切地哀傷”,如“痛傷國難”表達對國家災難的深切悲痛。作為偏正結構時,“痛”修飾“傷”,《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嚴重的身體損傷”,特指危及生命的創傷。
二、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霍光傳》“會為故吏所痛傷”,此處指向肉體創傷。唐宋時期詞義發生轉喻,杜甫《垂老别》中“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語境,已引申為精神創傷。這種語義擴展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三、現代用法 在當代語言實踐中呈現三種形态:①醫療領域保留本義,指“伴有劇烈疼痛的開放性創傷”(《醫學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②文學表達中多用于心理層面,如“痛傷往事”表示對過往的深切悔恨;③修辭層面構成“痛傷文學”等複合概念,承載集體記憶的創傷叙事。
注:參考文獻未提供有效鍊接,标注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痛傷”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指極度痛苦的傷害或悲傷,既包含身體上的疼痛,也涵蓋心理上的悲痛與憂傷。
悲痛傷心
多用于描述因失去親人、遭遇不幸等引發的強烈情感。例如漢·班固《白虎通》中“痛傷之至也”,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哀辭“情主於痛傷”,均強調情感層面的深切哀恸。
痛苦憂傷
可指身體創傷帶來的疼痛,或精神壓力導緻的長期苦悶。如郭沫若詩句“痛傷何言”體現心理煎熬,現代例句“渾身痛傷”則側重生理痛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完整例句,可參考上述标注的詞典來源。
扮相避熱財爻乘障持更愁怅刍荛出語刺釘搭幫大辯若讷彫琢洞察秋毫豆瓣鬥絶一隅遁散奪宗娥眉法錦奮逸賦比興桴粥高望閣揆乖殊耗眊和鄰後心回鍋家眷膙子鲛館敬空均權客卒慢辭美金攀欄漂然瞥瞥平行線缛繡三花傷命上世聲兒甚麽設帳市巷壽眉四部松氣肅勤聽不懂通化通品通籤襄禮銜尾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