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涩的意思、枯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涩的解释

[be dull and heavy] 枯燥无味

文字枯涩

详细解释

亦作“ 枯澁 ”。 1.枯燥;呆滞。 宋 叶适 《送叶任道教授之官静江》诗:“ 岭南 梅花太枯澁,花岂唤人人底急。”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太宰,夜来去后,甚是枯涩。想是血少,多半要死。”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 茅盾 《一个女性》七:“她呻吟了一声,慢慢地闭上她的枯涩的眼睛。”

(2).粗糙,不润滑。 宋 李之仪 《跋蔡君谟<荔枝帖>》:“ 君謨 自少以能书得名,至老以作字为悦。然行笔迟,肉胜骨,而此帖乃反是。疑得之仓猝间,或粉纸枯涩,运笔不胜而然。”

(3).干燥苦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茅草带着枯涩味和尘土味,弥漫在枯草坪上。” 万迪鹤 《没有准备》:“他想喝口水润润枯涩的喉咙,湿一湿那烧干了的嘴。”

(4).谓文思迟钝。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来记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涩,真令人气恼。”

(5).指晦涩难懂的文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勿出枯澁,以阻遏少年文机。”

(6).书法术语。指劲健断续的枯笔。 唐 戴叔伦 《怀素上人草书歌》:“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枯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文字、语言或表达方式枯燥生涩,缺乏流畅性和吸引力,也可形容事物干燥无润泽感。

二、详细解释

  1. 文字表达层面
    形容文章或言辞内容单调、晦涩难懂,如“文字枯涩”。常见于学术专著或缺乏文采的文本,例如:“以散文笔法写历史,力避学术专著中的文字枯涩”。

  2. 感官体验层面
    描述视觉或触觉上的干涩感,如“两眼枯涩”“塘底干裂的枯涩感”。

三、使用场景

四、反义词与近义词

五、例句参考

  1. “没有枯涩的泪水,离别是最幸福的告别。”
  2. “夏日的豪迈热切,源于春的枯涩凋敝。”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定义与文学用例,如需完整释义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查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枯涩》的含义

《枯涩》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文字、言辞或食物口感等带有口干、涩口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缺乏趣味、琐碎乏味。

拆分部首和笔画

《枯涩》的拆分部首为木和水,其中木表示与树木有关的事物,水表示与水有关的事物。由于汉字演变的过程中,部首的写法容易变化,目前《枯涩》的部首可以写作「木」。

《枯涩》的笔画是13画,其中「枯」的笔画是8画(木的4画加上卢字的4画),「涩」的笔画是5画(三点水的3画加上拉字的2画)。

来源及繁体字

《枯涩》的字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在古代,「涩」的古字形写作「澀」,引申为水味不甘、口干舌燥。通过多次演变,现代汉语将「澀」的写法统一为「涩」。

繁体字中的「枯涩」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枯」的字形是「杼」。而「涩」的字形是「澁」或「澀」。在现代汉字的统一规范下,这些字形被废弃,采用了现在常用的形式。

例句

1. 这种菜吃起来很枯涩,一点也不好吃。

2. 那篇文章的文字措辞枯涩难懂,读起来让人枯燥无味。

3. 他的幽默感和机智让平常的话题变得不再枯涩。

组词

1. 枯木:指干枯的树木。

2. 枯竭:指耗尽或极度缺乏。

3. 涩味:指饮食中带有口干的味道。

4. 涩口:指感觉口干、不能流畅地说话或进食。

近义词

1. 枯燥:指缺乏刺激或乏味。

2. 乏味:指缺乏趣味或吸引力。

3. 干涩:指口干或缺少水分。

反义词

1. 新鲜:指具有新奇或独特的特点。

2. 生动:指形象鲜明或有活力。

3. 甘甜:指味道鲜美或有甜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