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境以外的地區。《三國志·魏志·王朗傳》:“ 孝武 之所以能奮其軍勢,拓其外境,誠因祖考畜積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隋書·源雄傳》:“嘉謀絶外境之虞,挺劍息韋韛之望。沙漠以北,俱荷偉恩; 呂 梁 之間,罔不懷惠。”
(2).指外界事物。《史記·樂書》“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唐 張守節 正義:“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惡來觸於心,則應觸而動,故雲物使之然也。”
“外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國境以外的地區
指一個國家領土之外的區域,常用于曆史或地理語境。例如《三國志·魏志·王朗傳》提到漢武帝“拓其外境”,即指擴展疆域至境外。
外界事物
泛指與個體或内部環境相對的外部世界。如《史記·樂書》中“物使之然也”的注釋提到“外境”即外界事物對内心的影響。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語境分析,可參考來源進一步考證。
意思:
《外境》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指事物所在的外部環境或境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境》拆分成兩個部首:外(wài)和土(tǔ)。
《外境》共有10畫。
來源:
《外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根據曆史學家的研究,該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志》中,用來指代國家邊境地區的環境和境界。
繁體:
《外境》的繁體字為「外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外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查閱大量古代文獻後,暫無明确的古代寫法可考。
例句:
1. 我們的家庭教育環境與外境有很大的不同。
2. 外境變化多端,我們應該及時適應。
組詞:
1. 外境變化:指事物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
2. 外境因素:指影響事物的外部因素和環境。
近義詞:
1. 環境:指事物所處的周圍條件和具體情況。
2. 境界:指事物所處的狀态、程度或領域。
反義詞:
1. 内境:與外境相對,指事物所處的内部環境。
2. 内外有别:表示事物的内部和外部有明顯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