逵路的意思、逵路的詳細解釋
逵路的解釋
四通八達的大道。《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子 退師, 鄭 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 皇門 ,至于逵路。” 杜預 注:“塗方九軌曰逵。”《淮南子·說林訓》:“ 楊子 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唐 儲光羲 《群鴉詠》:“朝陽照羽儀,清吹肅逵路。” 章炳麟 《信史下》:“而王城經塗九軌,小者至于 鄭國 , 皇門 之中猶有逵路,廣五丈九尺四寸,今之市衢無有也。”
詞語分解
- 逵的解釋 逵 í 通各方的道路。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路的解釋 路 ù 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幹的人)。狹路相逢。 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 方面,地區:外路貨。各路人馬。
網絡擴展解釋
“逵路”是漢語詞彙,指四通八達的大道,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逵”本義為四通八達的道路(),如《爾雅·釋宮》載“九達謂之逵”,即九個方向相通的大道;“路”泛指通行之道。合稱“逵路”強調道路的寬闊與通達性。
-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入自皇門,至于逵路”,描述楚軍攻入鄭國都城後抵達主幹道的情景。杜預注“塗方九軌曰逵”,指可容九輛馬車并行的規格。
- 《淮南子·說林訓》提到“楊子見逵路而哭之”,比喻面對多向選擇時的迷茫,側面印證其“多岔路”的特點。
-
用法與例證
- 唐代儲光羲《群鴉詠》中“清吹肅逵路”,描繪大道上的肅穆景象;近代章炳麟《信史下》用“逵路”代指王城的主幹道。
-
近義詞
類似詞彙有“通衢”“康莊”,均指寬闊的大道,但“逵路”更突出“多方向通達”的意象。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或曆史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逵路(kuí lù)是一個具有很深的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下面将深入探讨逵路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逵路的意思是寬闊的道路或大街。其中,“逵”是指寬闊的道路,“路”則表示街道或道路。
逵路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辶”和“8”。部首“辶”表示與行走相關的意思,例如“邊走”、“辂車”等,象征着逵路是供人行走的道路。筆畫“8”表示逵路由8個筆畫組成。
逵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寬闊的道路通常是為皇帝或貴族修建的,用于舉行盛大的遊行或巡遊活動。逵路因此成為了官方大街的代名詞,也象征着統治者的權威和榮譽。
逵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逵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逵路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同的字形和變體。然而,逵路作為一個相對常見的詞彙,其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逵路的例句:
1. 逵路寬闊,車水馬龍。
2. 遊人穿行在繁忙的逵路上。
與逵路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逵與(kuí yǔ)”(逵與草原之路)等。
逵路的近義詞可以是:“大道”、“大街”等,它們都表示寬闊的道路。
逵路的反義詞可以是:“小巷”、“胡同”等,它們表示較窄的小路。
通過對逵路這個詞的分析,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它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知識。逵路作為一個代表寬闊道路的詞彙,對于描述街道、道路等場景十分有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