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亮貌。 漢 劉向 《九歎·遠遊》:“日暾暾其西舍兮,陽焱焱而復顧。” 唐 盧綸 《晚次新豐呈贈韓質明府》詩:“機鳴舂響日暾暾,雞犬相和 漢 古村。” 宋 葉適 《中大夫趙公墓志銘》:“富矣 啟霞 ,金碧暾暾,四獸維之,中可一棺。”
(2).和暖貌。 唐 王建 《春來曲》:“光風暾暾蝶宛宛,遶樹氣匝枝柯軟。” 宋 賀鑄 《綠頭鴨》詞:“繡屏掩,枕鴛相就,香氣漸暾暾。”
“暾暾”是一個疊詞,由“暾”字重複構成,其含義與“暾”的本義密切相關:
1. 基本含義
“暾”讀作tūn,本義指初升的太陽,如《楚辭·九歌》中“暾将出兮東方”,即形容朝陽初升的景象。疊用“暾暾”後,多形容溫暖、明亮的光線,常見于文學描寫中,例如“陽光暾暾”表示陽光和煦、明亮。
2. 引申用法
在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暾暾”可進一步引申為:
3. 語境示例
例如:“清晨的江面,暾暾旭日映照水波,泛起一片金光。” 這裡“暾暾”既描繪了朝陽的明亮,也隱含了溫暖柔氛圍。
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詩歌、散文或古典文學中,帶有一定的文雅色彩。若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暾暾》是一個漢字詞語,又稱為一個詞組。它是由兩個相同的“日”字組成,表示太陽升起的樣子。這個詞語常用于形容旭日的光輝或早晨的陽光。
《暾暾》的拆分部首是“日”,表示太陽或陽光。它的筆畫數是4畫。
《暾暾》這個詞語的來源尚不清楚,但它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較低,可能是一個罕見的詞語。
《暾暾》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暾暾”。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以将《暾暾》以繁體字的形式寫為“曇□”。具體有關第二個字的形狀則因古代文字存世較少,無法确定。
1. 早晨的陽光灑在大地上,暾暾地照亮了一切。
2. 窗外的太陽逐漸升高,暾暾的光芒照進了卧室。
基于《暾暾》這個詞語,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暾暾光”、“暾暾旭日”等,用于形容陽光明媚的景象。
近義詞包括“光芒四射”、“明朗”、“明媚”等,它們都可以用來描述陽光明亮。
反義詞包括“昏暗”、“陰暗”、“黑暗”等,它們表示太陽不再照耀或環境昏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