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不自量。過高地估計自己。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今天下幾裡,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 漁陽 而結怨天子?此猶 河 濱之人捧土以塞 孟津 ,多見其不知量也。” 宋 司馬光 《谕若納》:“﹝ 光 ﹞文辭鄙陋,何敢輒寓名諸公之末,自陷不知量之罪乎?”
“不知量”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含義和用法進行詳細解釋:
該詞讀作bù zhī liàng(以高權威來源和為準),核心含義為「過高估計自身能力,缺乏對自身局限的清醒認知」,與現代漢語中“不自量力”的語義高度重合。
曆史文獻用例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此處通過類比黃河邊的人妄想用土堵塞大河,諷刺自不量力的行為。
宋代司馬光在《谕若納》中亦用“自陷不知量之罪”表達對自己能力不足的謙遜态度。
構詞解析
由否定詞“不”、動詞“知”與名詞“量”組合,字面意為“無法認知(自身)限度”,引申為對自我能力的誤判。
與“不自量力”相比,“不知量”更偏書面化,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仿古文體。
提示:使用該詞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在正式場合誤用古語造成理解障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