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止的意思、诃止的詳細解釋
诃止的解釋
呵斥使止。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更闌,聞人聲自梯而上,疑穿窬者。舉燭視之,無人蹤。滅燭復寝,聲如故。又疑為鬼,訶止之。” 章炳麟 《訄書·訂文》:“莫曰輟,則終古曰車小缺復合也;莫曰毋,則終古曰女欲姦訶止之勿令姦也。”
詞語分解
- 诃的解釋 诃 (訶) ē 〔诃子〕常綠喬木,果實像橄榄,可入藥。亦稱“藏( 同“呵”。刵 )青果”。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诃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拼音:hē zhǐ。
- 釋義:指通過呵斥或責備的方式使人停止某種行為或言論。其中“诃”意為責備、斥責,“止”表示停止。
2.詳細解析
- 構成與詞性:由動詞“诃”和“止”組合而成,整體為動詞性短語,強調通過語言幹預來制止行動。
- 語境用法:多用于書面或古代文獻,常見于描述對不當行為(如盜竊、逾矩)的即時制止,或對言語的約束。
3.文獻出處
- 清代吳骞《扶風傳信錄》記載:“疑為鬼,诃止之”,描述通過呵斥制止疑似鬼怪的行為。
- 章炳麟《訄書·訂文》提到:“女欲奸诃止之”,即用責備阻止不正當意圖。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
5.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呵斥、制止、勸阻。
- 相關成語:以火止沸、規行矩止(均含強制阻止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文獻《扶風傳信錄》及《訄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诃止(hē zhǐ)又稱嗬止,是指譏笑、嘲弄、責備等行為,用以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反對或不滿。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诃:讠(讠是“言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袁(袁是“衣字旁”,表示與衣物相關的意義),共6畫
止:匕(匕是“刀、刃字旁”,表示與刀劍相關的意義)、一,共4畫
來源
《爾雅》中記載:“诃言嗬也。”《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詞彙工具書,漢代鄭玄注解作“言笑稱譽”,道光年間姚鼐考訂,解釋為戲谑、讪罵。現代漢語更傾向于用此詞表示對人或事的嘲笑。
繁體字
詬止
古時候漢字寫法
詬:讠、(又分為)言、去聲
止:匕、亅、上聲
例句
他的表現實在是可笑,不禁讓人诃止。
組詞
诃笑、诃議、诃葉、譏诃、借诃
近義詞
嘲笑、譏諷、挖苦
反義詞
稱贊、贊美、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