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骨稅的意思、枯骨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骨稅的解釋

古代苛稅的一種。耕牛死後還要繳的稅。《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三年》:“及 潘美 定 湖南 ……營田戶給牛,歲輸米四斛,牛死猶輸,謂之枯骨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骨稅"并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規範詞條,而是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民間稱謂。從漢語語義和曆史語境分析,其含義可歸納為:

一、字面釋義與曆史語境

"枯骨"指腐朽的屍骨,"稅"即賦稅。該詞源于中國古代戰亂時期,官府對已故者繼續征收賦稅的苛政現象。當在冊納稅人死亡後,地方官吏仍将其名字保留在戶籍冊上強行征稅,導緻"死者骸骨未寒而生者需代繳稅款"的荒誕局面,本質是對無納稅能力群體的強制性攤派。

二、典源與制度背景

該現象集中出現于唐代中後期。安史之亂後,朝廷為彌補財政虧空推行"兩稅法",但地方官吏為完成稅收定額,常将逃亡或死亡人口的稅額攤派給鄰裡(見《資治通鑒·唐紀》載:"戶口凋耗,版籍空虛,稅征不足,乃令鄰保代輸")。史學家李錦繡在《唐代財政史稿》中指出:這種"虛挂亡丁"的征稅方式實為"白骨征稅",構成中晚唐農民的主要負擔之一。

三、文化象征意義

該詞後被引申為極端殘酷的剝削制度的代名詞。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痛斥此類稅制:"暴骨如莽,而猶科斂不已,是謂枯骨之稅",強調其違背儒家"仁政"倫理。現代史學界則将其視為古代中國"黃宗羲定律"(賦稅改革反而加重農民負擔)的典型案例。

權威文獻佐證

"枯骨稅"特指中國古代對死亡人口強征賦稅的暴政,其語義承載着對封建苛稅制度的批判,需置于中晚唐財政危機與戶籍制度崩壞的曆史框架中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枯骨稅”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且被引申為成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枯骨稅的字面含義指古代對耕牛死後仍強制征收的稅賦,屬于苛捐雜稅的一種。其名稱源于“枯骨”象征牲畜死亡後的遺骸,而“稅”則體現強制征收的特性。

二、曆史背景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北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潘美在湖南推行營田制時,政府向農戶發放耕牛,要求每年繳納四斛米作為稅賦。即使耕牛死亡,農戶仍需繼續繳稅,這種制度被稱為“枯骨稅”。

三、演變與比喻義

隨着語言發展,“枯骨稅”逐漸演變為成語,比喻殘酷剝削或貪婪無度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擴展為:

四、現代應用

如今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不合理的稅收政策,或隱喻過度索取資源的行為。例如:“某些平台對商家的抽成堪稱現代版枯骨稅。”


注:不同來源對“枯骨稅”的解釋側重不同,曆史類文獻(如、4)聚焦具體稅制,而詞典類(如)更關注語義演變。建議結合《續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流悖謾悲素絲表裡不一鞞扇舞缽袋側塞潮州大鑼鼓赤支砂愁眉苦臉祠監刺莓翠紅鄉答話對耦泛流高樔宮婢軌革橫眉冷目後式畫匠患苦鹄酸金箍咒津迳金盞絕甘分少拘攣懇談牢牢曆政陸績橘蠻風瘴雨僶勉腦鑿子弄印篣筤盤水加劍破說鉛黃嶔嵌奇珍異寶勸善蕤鮮如蟻附膻聲習盛旨收計熟艾水訟堂皇冠冕通悉同憂亡人牌五都限蔽顯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