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齧的意思、觸齧的詳細解釋
觸齧的解釋
(1).抵觸啃齧。《周禮·地官·充人》“祀五帝則繫于牢” 漢 鄭玄 注:“牢,閑也。必有閑者,防禽獸觸齧。”
(2).喻波濤沖擊侵蝕。 宋 蘇洵 《憶山送人》詩:“ 長江 渾渾流,觸齧不可欄。” 清 魏源 《粵江舟行》之一:“無心相觸齧,曾誰怨介堅。”
詞語分解
- 觸的解釋 觸 (觸) ù 抵、頂:抵觸。“羝羊觸藩,赢其角”。 碰,撞:觸礁。觸電。觸動。觸摸。觸發。觸犯。觸怒。 遇着:接觸。觸覺(?)。觸目驚心。觸角(僶 )。觸景生情。觸類旁通。 因某種刺激而引起感情變化
- 齧的解釋 齧 (嚙) è 咬:齧齒動物。蟲咬鼠齧。齧合(.牙齒咬緊;.像牙齒那樣咬緊,如“齒輪齧齧得很好”)。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觸齧”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抵觸啃齧
指物體或生物因抵觸、碰撞而産生啃咬或摩擦的動作。這一釋義最早見于漢代鄭玄對《周禮·地官·充人》的注解:“牢,閑也。必有閑者,防禽獸觸齧。” 這裡的“觸齧”特指祭祀時用牢籠隔離牲畜,防止其因沖撞或啃咬而受傷。
二、比喻波濤沖擊侵蝕
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水流或波浪對岸堤、岩石等物體的劇烈沖刷和侵蝕。例如:
- 宋代蘇洵在《憶山送人》中寫道:“長江渾渾流,觸齧不可欄”,描繪長江洶湧的波濤;
- 清代魏源在《粵江舟行》中亦用“無心相觸齧”表現江水的自然沖擊。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觸齧”可能與一種學名為“Psococerastis sp.”的齧蟲相關,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語文類辭書,可能屬于生物學領域的特殊命名,需結合具體學科背景使用。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使用時,優先參考前兩種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齧(chù niè)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背景:
1. 意思:觸齧的意思是用牙齒齧咬或咬碎,形容咬的動作和力度。
2. 拆分和筆畫:觸齧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部首“扌”,右邊是齒骨部首“齒”。整個漢字有13個筆畫,其中“扌”部2畫,“齒”部11畫。
3. 來源:觸齧最早出現在《莊子·應帝王》篇中,有一句:“不用寄跗相觸喥齧。”在這裡,觸齧被用來描述兩個人彼此打架互相齧咬的情景。
4. 繁體:觸齧的繁體字寫作「觸齧」。
5.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觸齧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參考古籍中的插圖或文字描述。
6. 例句:他生氣時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會用牙齒觸齧嘴唇。
7. 組詞:觸齧可以作為動詞來使用,也可以構成其他詞語,如觸及、觸動、齧合等。
8. 近義詞:咬、咬合。
9. 反義詞:松開、放開。
以上是對于觸齧一詞的簡要解釋和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