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翕合。一張一合地動。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六章:“這完全沒有想到的話,使 梁建 受到猛烈的震動。他直起腰,鼻孔搧動。”
(2).煽動。謂鼓動别人去做不應該做的事。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九章:“有些本來參加吵鬧的人,内心也并不是真想鬧什麼事,隻不過是受了 杜三春 這類人的搧動,想跟着吵吵叫叫,多要點救濟糧。”
“搧動”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物理動作的翕合
指物體(如鼻孔、翅膀等)一張一合地動。例如:
鼓動他人行為
意為煽動、慫恿他人做不當之事,含貶義。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避免歧義。
搧動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shān dòng,意思是用力搖晃、掀起風浪,使物體振動或飛動。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動(動),總共有11個筆畫。
搧動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最早由兩個獨立的字組成:扇和動。扇由手旁加上羽毛旁構成,表示用手持纖細的物體扇動。動由力旁和重疊的禾旁組成,表示物體的移動和振動。後來,扇和動合起來構成了搧動,形象地描繪了用手扇動或震動物體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搧動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某些筆畫的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搧動的寫法也稍有差别。它的手部偏旁有時被寫成"扌",有時被寫成"彡"。而動部分也有一些變化,常見的有"欠"、"凡"、"申"等。這些變化主要是因為古代年代久遠,漢字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寫法。
1. 他用力搧動手中的扇子,為自己降溫。
2. 風吹過,樹枝開始搧動起來。
組詞:扇動、搧風、搧動、搧起、搧動起。
近義詞:搖動、揮動、抖動、颠動、晃動。
反義詞:固定、靜止、安甯、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