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種進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漢 劉向 《說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2) 漢 班固 《白6*虎通·谏诤》:“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 李賢 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顔色而諫也。指諫者,質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3)《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三諫不從” 漢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諷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順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駒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請歸是也;五曰贛諫, 百裡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語·辨證》:“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蘭友 與 何楷 及 黃道周 、 劉同升 、 趙士春 稱“ 長安 五谏”。見《明史·林蘭友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谏漢語 快速查詢。
五谏是古代漢語中關于谏诤方式的系統分類,指五種不同的進谏策略。根據《白虎通義·谏诤》等文獻記載,五谏具體包括:
諷谏
以隱語、譬喻等委婉方式勸誡君主,避免直言觸怒對方。如《孔子家語·辯證》提到“忠臣之谏君,有五義焉”,其中諷谏為“托辭以諷其過”。
順谏
先順應君主心意,再借機勸谏。《左傳》記載晏子谏齊景公時,常以“順其欲而導其善”的方式達到目的。
窺谏
通過觀察君主言行,選擇恰當時機進言。漢代賈誼《新書》強調“谏必待間”,即谏言需契合情境。
指谏
直接指出君主過失,言辭明确。《說文解字》釋“指”為“直示”,如唐代魏徵對唐太宗的直谏即屬此類。
陷谏
以激烈方式冒死進谏,多用于危急時刻。《漢書·蕭望之傳》載有“陷谏不惜身”的典故,體現臣子舍命盡忠之節。
以上分類源自《白虎通義》《孔子家語》等經典文獻,反映了古代政治倫理中“谏诤”的智慧與規範(參考來源:《白虎通義》《左傳》《漢語大詞典》)。
“五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關于進谏方式的系統性總結,其具體内涵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差異,主要可分為兩類解釋:
諷谏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進谏,通過比喻、暗示或藝術形式(如詩歌、寓言)傳達意見。例如《詩經》中的諷喻傳統,或借典故提醒君主潛在危機。特點是避免直接觸犯君威,注重啟發君主自省。
順谏
先肯定君主的合理觀點,再引導其反思錯誤。例如先接納君主情緒,再以理性分析利弊。這種方式通過降低抵觸心理提高進谏成功率。
規谏
依據禮法制度直言勸谏,強調規則性和正統性。如引用典章或聖賢之言指出君主違背道德或制度的行為。
緻谏
通過列舉事實、分析後果促使君主醒悟。側重邏輯推演與因果論證,例如用理性分析展示決策的危害性。
直谏
直言不諱甚至冒死進谏,常見于君主嚴重失德時。如唐代魏徵多次激烈批評唐太宗。風險最高但效果直接。
五谏體現了古代“以言匡君”的政治理念,既要求臣子堅守原則,也講究勸谏策略。其中諷谏因兼顧君威與勸誡效果,被《後漢書》列為“禮有五谏,諷為上”。這些方式至今對溝通藝術仍有借鑒價值。
邊師徧至比似草衣木食禅授儳越潮腦插屏伧人敕授觸禁犯忌大吝丹禽凋朽豆漿餌子發作非孝父母恩勤幹重高儁高山滑雪閣館跟夫工師海南沈痕璺嘩歡懷德皇猷戶屏家備蹇乏見所未見燋悚交媟接羔诘戎治兵稽沈舊地重遊九工淚幹腸斷玲玎茅縮拍檔頻緐任賢三宮山廧釋躧霜練殊族太音銅陌土蓄宛缛瓦研五處士五經掃地奚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