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種進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漢 劉向 《說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2) 漢 班固 《白6*虎通·谏诤》:“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 李賢 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顔色而諫也。指諫者,質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3)《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三諫不從” 漢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諷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順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駒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請歸是也;五曰贛諫, 百裡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語·辨證》:“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蘭友 與 何楷 及 黃道周 、 劉同升 、 趙士春 稱“ 長安 五谏”。見《明史·林蘭友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谏漢語 快速查詢。
“五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關于進谏方式的系統性總結,其具體内涵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差異,主要可分為兩類解釋:
諷谏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進谏,通過比喻、暗示或藝術形式(如詩歌、寓言)傳達意見。例如《詩經》中的諷喻傳統,或借典故提醒君主潛在危機。特點是避免直接觸犯君威,注重啟發君主自省。
順谏
先肯定君主的合理觀點,再引導其反思錯誤。例如先接納君主情緒,再以理性分析利弊。這種方式通過降低抵觸心理提高進谏成功率。
規谏
依據禮法制度直言勸谏,強調規則性和正統性。如引用典章或聖賢之言指出君主違背道德或制度的行為。
緻谏
通過列舉事實、分析後果促使君主醒悟。側重邏輯推演與因果論證,例如用理性分析展示決策的危害性。
直谏
直言不諱甚至冒死進谏,常見于君主嚴重失德時。如唐代魏徵多次激烈批評唐太宗。風險最高但效果直接。
五谏體現了古代“以言匡君”的政治理念,既要求臣子堅守原則,也講究勸谏策略。其中諷谏因兼顧君威與勸誡效果,被《後漢書》列為“禮有五谏,諷為上”。這些方式至今對溝通藝術仍有借鑒價值。
五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詳細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五谏指的是五種忠告或建議,通常以文學或修辭的方式表達,以告誡或勸說他人。這五種谏言往往針對國家政治、社會風氣或個人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旨在促使人們認識到錯誤和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
五谏由“五”和“谏”兩個漢字組成。
“五”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四畫。
“谏”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八畫。
五谏一詞最早出現在文言文中,源自古代官員向君主獻上的勸谏文。這些勸谏文分為五類,具體内容包括國家大事、政治道德、社會禮儀、軍事戰略和個人修養。
五谏的繁體字為「五諫」。
在古代,五谏的字形可能會根據時代和書法家的不同而略有變化。然而,總體上,它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1. 朝廷重臣五谏天子,希望國家能夠改革進步。
2. 我對他的行為進行了五谏,希望他能夠認識到錯誤并改正。
五谏沒有固定的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詞語獨立使用,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和需要構造相關的詞語。
五谏的近義詞有:五勸、五言勸谏。
五谏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詞語對立,因為五谏是一種勸告的表達方式,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