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舉的意思、畢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舉的解釋

(1).完全辦好。《漢書·王莽傳上》:“萬事畢舉,禍亂不作。”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 諒輔 ﹞為從事,大小畢舉,郡縣歛手。” 明 陳子龍 《議<重将權>》:“去其害而就其利,則天下之事可以畢舉。” 清 梅曾亮 《原任預告大學士戴公墓碑》:“授 南河 河 道總督,凡三年,改定木石工價及開塞修廢所宜,次第畢舉。”

(2).猶畢具,齊備。《梁書·文學傳下·劉杳》:“君愛素情多,惠以二贊,辭采妍富,事義畢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舉(bì j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全部完成”或“徹底辦妥”,常用來描述事務的圓滿達成。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該詞:

一、基本釋義 “畢”表示完結、全部,“舉”指興辦、實施,二字組合後強調對事務的全面覆蓋與徹底執行。《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完全辦妥”,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中“諸事畢舉”即指所有事項妥善完成。

二、語源分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月令》的“陳祭器,畢舉百祀”,原指祭祀活動的完整操辦。漢代鄭玄注:“畢,猶皆也。”說明其古義已含“全部”屬性。

三、用法特征

  1. 書面語境:多用于公文、史籍及正式文書,如《宋史·河渠志》載“汴堤修築,功役畢舉”。
  2. 賓語搭配:常接“政務”“工程”“典章”等宏觀事務,體現整體性完成狀态。
  3. 程度強調:常與“俱”“鹹”等副詞連用,如《資治通鑒》中“庶政畢舉”強化全面性。

四、近義辨析

五、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善始慎終”的治理理念,《鹽鐵論》中“禮制畢舉,教化大成”即體現儒家對政務完整性的價值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畢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完全辦好

指事務處理得周全、徹底,沒有遺漏。

2.齊備、完備

指事物或内容完整無缺,樣樣俱全。

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事務的完成度或事物的完整性,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正式文體中。現代使用較少,但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可能涉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搜神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槥别傳兵塵布擺丑漏傳信鳥村筋大戮導産道說典谟訓诰非時風清月皎忿怒分朋伏低做小割符工程兵館人鶴老洪德惛憂将臣蛟龍失雲雨踖然刻勒來觐浪漫主義廉勤璘藉爖火馬質門誅磨蠍袅袅亭亭嵲屼品牌疋先裡披缁削發蒲艾潛語切偲铨貫全相驅録區平宂脞如此而已汝墳三八制聲氣審刑院申證石膏天秉鐵胎弓脫械鮮卑獻好小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