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逼查抄。《陳書·南康王方泰傳》:“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録富人,徵求財賄。”《陳書·武陵王伯禮傳》:“在郡恣行暴掠,驅録民下,逼奪財貨。”
“驅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lù(注音:ㄑㄩ ㄌㄨˋ),其核心含義為“驅逼查抄”,指通過強力手段逼迫他人并查抄財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
指用武力或強制手段驅趕、逼迫他人,并查抄其財産。常見于描述古代官員或權貴的暴行,如縱火劫掠後強行征收財物。
古籍例證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陳書》原文或曆史類詞典。
驅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驅”和“錄”兩個部分組成。
1. “驅”字的部首是馬,總筆畫數為7。它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驅趕、趕走。在古代漢字中,驅的寫法是“駈”。
2. “錄”字的部首是彐,總筆畫數為7。它也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記錄、記載。在古代漢字中,錄的寫法是“錄”。
驅錄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在曆史文獻中或者是某個特定領域中形成的專用術語。
繁體形式的驅錄為「驅錄」。
在古時候,驅的寫法是「駈」,和現在的寫法相比,少了一筆;錄的寫法是「錄」,使用了一個特殊的雙半包圍框字符。
例句:
1. 他被驅錄出村莊,不得不離開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
2. 社會人士紛紛驅錄自己的經曆,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
組詞:驅趕、驅逐、記錄、錄用。
近義詞:趕走、逐出、記載、記入。
反義詞:聚集、收錄、遺忘、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