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缁削發的意思、披缁削發的詳細解釋
披缁削發的解釋
缁:黑色,指黑色僧衣;削:剃除。指剃雲頭發,披上僧衣,出家為僧尼。
詞語分解
- 披缁的解釋 出家為僧尼。缁,缁衣,僧尼之服。 五代 齊己 《夏日寓居寄友人》詩:“披緇影跡堪藏拙,出世身心合向閒。”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序:“慈母披緇,隔祇園於百裡。” 清 陳夢雷 《絕交書》:“不孝削
- 削發的解釋 剃去頭發,指出家為僧尼詳細解釋剃發出家。 唐 崔颢 《贈懷一上人》詩:“削髮十二年,誦經 峨眉 裡。”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杭妓琴操》:“ 琴 大悟,即削髮為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
網絡擴展解釋
“披缁削發”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佛教徒出家修行的儀式和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剃去頭發(削發),披上黑色僧衣(披缁)。缁(zī)指黑色袈裟,是僧尼的服飾;削發象征舍棄世俗身份。
- 核心意義:指代出家為僧尼的行為,表達對世俗生活的割舍和對佛法的皈依。
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七卷:“何不舍離愛欲,披缁削發,就此出家。”。
- 文化背景:佛教傳統中,剃發象征斷除煩惱,黑衣(缁衣)則代表樸素與離欲,是僧人身份的标識。
象征意義
- 精神内涵:體現放棄物質欲望、追求心靈解脫的修行态度。通過外在形象的變化,表達内在對世俗價值觀的超越。
- 文學用法:常被用于形容人徹底轉變生活方式,如小說中角色因看破紅塵而出家。
用法與擴展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她最終披缁削發,遁入空門”。
- 近義詞:剪發披缁、削發為僧、祝發披缁。
注意事項
- 現代適用性: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口語中較少使用。
- 權威解釋:綜合《漢語辭海》《查字典》等工具書,其釋義具有較高一緻性。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宗教關聯,可參考《初刻拍案驚奇》原文或佛教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缁削發
《披缁削發》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剃掉頭發而隻留下鬓角的發式。常用來比喻時光流轉、歲月不饒人,形容人的容顔變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缁削發》的拆分部首為皮頭辶發。它總共有14畫。
來源:
《披缁削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魏晉時期。當時人們認為,隻有高尚的人才能剃發,因此把留下鬓角的發式作為一種高雅的儀态。
繁體:
《披缁削發》的繁體字分别為「披緇削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披缁削發」前兩個字的寫法為「披髭」,表示削去胡須;後兩個字的寫法為「羼髮」,表示剃掉頭發。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寫法逐漸改變,形成了今天的「披缁削發」。
例句:
她已經到了不懼歲月流轉的年紀,臉上的皺紋仿佛訴說着那披缁削發的時光。
組詞:
組詞可以有「披發缁棗」,意為剃掉頭發的人變得年老。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有「剃發留鬓」,意思和《披缁削發》相同,都是指剃掉頭發而隻留下鬓角的發式。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有「秀發垂肩」,意為頭發柔順而垂至肩部,相反于《披缁削發》所描述的發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