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惽憂”。憂悶。《晏子春秋·問上七》:“ 吳 越 受令, 荊楚 惽憂,莫不賓服。” 張純一 校注引 王念孫 曰:“惽者,悶之借字也。” 明 張居正 《答李石麓相公書》:“今年伯翁與先人,相繼永逝,而翁與弟,同抱惽憂,以此言哀,哀可知矣。”
“惛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惛憂(拼音:hūn yōu)意為“憂悶”,指内心煩悶、憂愁的狀态。該詞中的“惛”通“悶”,屬于通假字現象。
《晏子春秋·問上七》
原文提到:“吳越受令,荊楚惽憂,莫不賓服。”
張純一校注引王念孫解釋:“惽者,悶之借字也。”
此句意為:吳越接受命令,楚國(荊楚)因憂悶而臣服。
明代張居正書信
張居正在《答李石麓相公書》中寫道:“今年伯翁與先人,相繼永逝,而翁與弟,同抱憫憂。”
此處“憫憂”與“惛憂”同義,進一步印證其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古籍用例,可查閱《晏子春秋》原文或張純一校注本。
《惛憂》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困惑和憂慮。
《惛憂》一字拆分成兩個部分:左邊是“忄”(心),右邊是“雲”(雲朵)。它的筆畫總數為10畫。
《惛憂》是在曆代字書中有所記載的字,但目前已較為少見,辭書中有采用該字的釋義。這個詞在平常的口語和書面語中并不常用,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惛憂》的繁體字形為“惛憂”。
古時候漢字《惛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與寫法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在古代文獻中使用的寫法已不再常見,因此無法确定确切的古代寫法。
1. 他的失蹤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惛憂之中。
2. 這個問題讓我感到了巨大的惛憂。
惛憂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并不常用。
與《惛憂》相近義的詞語包括:疑慮、困擾、苦惱等。
與《惛憂》意義相反的詞語包括:安心、寬慰、舒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