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補充記載某人生平逸事的傳記
史部分類之一,屬于雜史。“别傳”一般記載一人的遺聞逸事,可以補本傳之不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述》:“賢士貞女,類聚區分,雖百行殊塗,而同歸於善。則有取其所好,各為之録。若 劉向 《列女》、 梁鴻 《逸民》、 趙采 《忠臣》、 徐廣 《孝子》,此之謂别傳者也。”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曰合傳,數人一傳也;曰别傳、外傳,一人數傳也。”
“别傳”是傳記文的一種,主要用于補充正史或家譜中人物本傳的不足,側重于記載人物的遺聞逸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别傳屬于史部雜史類,與本傳相對。它并非獨立的人物生平記錄,而是通過收集逸事、傳聞等細節,對已有傳記進行補充。例如《三國志》中裴松之注引的《趙雲别傳》,便補充了趙雲在正史中未提及的事迹。
現代語境中,“别傳”也指代對經典作品的衍生創作,如《哈利·波特》角色别傳,但這一用法已脫離傳統史學範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别傳文獻,可參考《三國志》裴松之注或《後漢書》相關注釋。
《别傳》是一種文學類别,指的是與正史相對的并不包含在正史中的其他記載、記錄,它通常是關于曆史的具體事件、人物或者某種特定方面的詳細描述。不同于正史的客觀、正式和權威性,别傳更偏向于個人或特定角度的記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偏頗性。
《别傳》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又" 部和 "亻" 部。它的拆分筆畫順序分别為筆畫 "7" 和 "4"。
《别傳》一詞最初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字,最早見于《陳情表》中:“夫傳有常,變有宜;傳非常而變非宜,亦可廢也。傳有君子,紀有名;傳無常而紀無名,亦可廢也。是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傳有深,參有明;傳有密,參有辟;傳有神,又有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勵戒乎其所睹。”
《別傳》是對應《别傳》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别傳》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但在一些細節上略有差異。具體寫法可參考古代辭書、古籍和碑銘中的相關記錄。
以下是使用《别傳》的例句:
他寫了一本《别傳》,詳細記述了當時的政治風貌。
在組詞中,《别傳》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使用,例如:
别史、别錄、别史家
與《别傳》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别史、别載、别說、别錄
與《别傳》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正史、正傳、正載、正說、正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