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通俗話本、演義等繪有人物繡像及每回故事内容者,稱“全相”。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日本 内閣文庫藏 元 至治 (1321至1323年)間 新安 虞氏 刊本全相(猶今所謂繡像全圖)平話五種。”
“全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古籍版本學術語
指元明時期通俗話本、演義類書籍中配有人物繡像及每回故事插圖的版本形式。這種形式通過圖文結合增強閱讀體驗,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的元至治年間“全相平話五種”。此類版本在日本内閣文庫等機構仍有保存。
現代漢語中的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表示“事物完整、全面,沒有遺漏”,由“全”(完整)和“相”(各方面)組合而成。但此用法在文獻中較少見,可能與古籍術語存在語義延伸關系。
注意:
全相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解釋事物形态、面貌或外貌的整體狀态。
全相由部首關(一)和右部分相(十)組成。全相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全相一詞源于古代漢字,常見于現代漢字中。繁體字形如「全相」。
在古代,全相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全相曾寫作「全相」。
1. 她的全相非常美麗動人。
2. 這幅畫的全相十分具有藝術感。
1. 全面:指涉及事物的各個方面或各個方向。
2. 形相:指事物的形态和面貌。
3. 面貌:指人或事物的外表。
1. 整體:表示事物的完整部分或總體。
2. 完好:表示事物的狀态良好,沒有受到損傷。
3. 呈現:表示事物或現象展示出來。
1. 殘缺:表示事物的一部分缺失或受到破壞。
2. 片面:表示事物隻考慮了一方面,缺乏整體性。
3. 模糊:表示事物的形象或概念不夠清晰或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