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狂放不羁的人。 南朝 梁武帝 《答蕭琛》詩:“勿談興運初,且道狂奴異。” 明 宋濂 《王冕傳》:“﹝ 王冕 ﹞或遇奇才俠客,談古豪傑事,即呼酒共歡,慷慨悲吟,人斥為狂奴。” 清 孫枝蔚 《自題辛酉詩卷》詩:“豪士狂奴舊有名,飛揚跋扈竟何成。”
(2).為自嘲之辭。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李尚書 雍熙 學道,散遣歌姬, 王西樵 責以詩雲:‘誰為公畫此策者,狂奴恨不鞭其背!’” 柳亞子 《秋夜不寐有懷佩宜内子紅梨》詩:“詩成留待相逢日,端笑狂奴苦費才。”參見“ 狂奴故态 ”。
(3).兇暴之徒。《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吾姊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 秋公 珍重護惜。何意驀遭狂奴,俗氣薰熾,毒手摧殘。”
“狂奴”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狂放不羁的人
指性格豪放、不受世俗約束的人。例如南朝梁武帝在《答蕭琛》詩中提到“狂奴異”,明代宋濂《王冕傳》記載王冕因談古論今、慷慨悲歌而被斥為“狂奴”。
自嘲之辭
用作自我調侃,表達對自身狂放性格的無奈或豁達。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李雍熙遣散歌姬後,友人作詩稱他為“狂奴”,柳亞子也在詩句中以“狂奴”自嘲。
兇暴之徒
指性格暴戾、行事兇殘的人。例如《醒世恒言》中用“狂奴”形容摧殘花木的惡徒。
詩詞中的“狂奴”
陸遊《睡起書事》中“狂奴故态有誰容”,陸龜蒙《嚴光釣台》中“不是狂奴為故态”,均以“狂奴”表達對不羁性格的感慨。
相關成語“狂奴故态”
源自《後漢書·嚴光傳》,指狂士固有的脾性。如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形容自己“猶有狂奴故态”。
“狂奴”一詞兼具褒貶,既可形容灑脫不羁的正面形象(如文人雅士),也可指代暴虐之徒,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狂奴故态”的典故,可參考中的詳細解釋。
《狂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狂(kuáng)的意思是瘋狂、狂妄的表現;奴(nú)表示受奴役、被壓迫的人。
狂奴的部首分别是犭和女。犭是指犬部首,表示與犬(狗)相關,而女是指女性。
狂的筆畫數量為7畫,奴的筆畫數量為5畫。
狂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狂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序言》中,“爰犬牝牝,狂夫狂婦”意指狂妄的男女。而奴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論》、《述》者其猶犬奴之言乎?”表示受奴役的人。
在繁體字中,狂奴分别為狂(狂)和奴(奴)。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狂奴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例如狂可能寫作狂或狂。奴可能寫作奴或奴。這主要取決于不同的書體、時代和個人的書寫習慣。
1. 他對待下屬非常狂奴,讓人無法忍受。
2. 這個社會曾經存在奴隸主和狂奴的關系。
和狂奴相近或相關的詞語有:瘋狂、妄奴、狂妄、奴役等。
狂奴的近義詞包括:狂妄、狂傲、妄尊、自負等。反義詞包括:自由、獨立、解放、平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