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午餐。 唐 皮日休 《雨中遊包山精舍》詩:“道人摘芝菌,為予備午饌。”
“午馔”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中午的飯食,即午餐。由“午”(中午)和“馔”(飯食)組合而成,字面意為“中午的餐飲”。
詞源與演變
用法與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用于描述傳統習俗或曆史場景中的午間飲食。
相關延伸
“馔”在古漢語中常與其他時間詞搭配,如“晝馔”(白天飯食)、“時馔”(應季餐飲)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全唐詩》或《詩經》相關研究。
《午馔》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中午的飯食。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馔(zhuàn)和卯(mǎo),分别表示“飯食”和“時間”。
馔字的左邊是部首食(shí),右邊是部首川(chuān)。它總共有10個筆畫。卯字的上面是部首十(shí),下面是部首卩(jié)。它總共有5個筆畫。
《午馔》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無衣》中:“奏假無衣,以藐公宴。”這裡的“公宴”即指中午的宴席,也就是《午馔》的意思。
《午馔》的繁體字為「午饌」。
在古代寫法中,「馔」的右邊是「川」的上面是「厑」,而「卯」的上面是「二」。
1. 中午吃下了豐盛的午馔,精神煥發地繼續工作。
2. 遠方的香味傳來,午馔已經準備好了。
午餐、馔主、家宴、豐馔
午餐、中餐、午宴
早餐、晚餐、宵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