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柄的意思、詞柄的詳細解釋
詞柄的解釋
猶話柄。 梁啟超 《斯巴達小志·結論》:“演説家引為腐敗之例證,報紙上借為笑談之詞柄。舉數千年來上下古今之歷史,無此奇丑殊辱。”
詞語分解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柄的解釋 柄 ǐ 植物的花、葉或果實跟枝莖連着的部分:葉柄。花柄。 器物上的把兒:刀柄。勺柄。 量詞,用于有柄物:一柄傘。 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把(?)柄。話柄。 執掌:柄政(執掌政權)。柄國。 權:國柄
網絡擴展解釋
“詞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言語或文字中被人用作談資、議論或嘲諷的素材,類似于“話柄”或“笑柄”。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
- 詞:指語言中的基本單位或具體語句(如詩歌、文章中的用詞)。
- 柄:原指器物的把手或植物的莖,引申為“被抓住的材料”或“權力”(如“把柄”“權柄”)。
- 組合義:通過比喻,将“詞”與“柄”結合,表示因言辭或文字内容而成為他人議論的焦點。
-
實際含義:
- 指因言論、行為等留下的可供他人批評、嘲笑或讨論的素材。
- 例如:“報紙借此事為笑談之詞柄”(梁啟超《斯巴達小志·結論》),即媒體将事件當作調侃的由頭。
二、用法與語境
- 常見搭配:
- “淪為詞柄”“引為詞柄”等,多含貶義,強調被動成為負面讨論對象。
- 適用場景:
- 描述因不當言行導緻輿論發酵(如名人失言被廣泛傳播);
- 曆史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批判社會現象(如梁啟超的用例)。
三、相關概念對比
詞彙 |
側重點 |
示例 |
詞柄 |
因言辭引發議論、嘲諷 |
“他的舊詩成為詞柄。” |
話柄 |
更口語化,範圍更廣 |
“此事成了鄰裡的話柄。” |
把柄 |
可被利用的弱點/證據 |
“抓住把柄威脅他人。” |
四、總結
“詞柄”屬于書面化表達,強調因語言内容本身(如詩句、言論)引發的負面關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綴(cí zhú)是指可以獨立運用的單詞部分,可作為構詞的基本要素之一。它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字母組成,并具有特定的意義或語法功能。詞綴常常出現在單詞的前綴或後綴位置,用來改變單詞的詞性、詞義或語法功能。
聚(jù)是構成詞綴的部首之一,它取自于漢字中的“刀”字,表示“切割”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提到的筆畫數是,“八”;在現代筆畫數是,“三”。
源(yuán)是構成詞綴的部首之一,它取自于漢字中的“水”字,表示“水流、泉源”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提到的筆畫數是,“五”;在現代筆畫數是,“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相比,有一些區别。例如,“聚”字在古代寫法中,首先寫下“丨”,再寫“刀”;而現代寫法中,首先寫下“力”,再寫“刀”。同樣地,“源”字在古代寫法中,首先寫下“爫”,再寫“水”;而現代寫法中,首先寫下“原”,再寫“水”。
這兩個詞綴常常用于構成新的單詞。例如,“聚集”(jù jí)表示“集合在一起”;“源頭”(yuán tóu)表示“起始點”。通過組合不同的詞綴和單詞,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詞語。
關于近義詞和反義詞,由于詞綴在構成詞語時起到的作用是改變詞義或語法功能,因此詞綴本身沒有近義詞或反義詞的概念。然而,通過改變詞綴的使用方式或替換不同的詞綴,我們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或相反的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