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文苑傳上·邊韶》:“腹便便,五經笥。”言其腹中裝滿經學,有如藏五經的竹箱,後用以稱精通經學的人。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虞 秘書 世南 曰:‘昔 任彥昇 善談經籍,時稱為五經笥。’”
“五經笥”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後漢書·文苑傳上·邊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指“裝五經的竹箱”,比喻學識淵博、精通經學的人。其中“五經”指《易經》《詩經》《書經》《禮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笥”是古代盛放書籍或衣物的竹制容器。
典故出處
東漢學者邊韶曾自嘲“腹便便,五經笥”,形容自己滿腹經綸,如同裝滿五經的竹箱。後世借此典故贊譽精通經籍的學者,如唐代劉餗《隋唐嘉話》稱任彥昇為“五經笥”。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對經典著作有深入研究的人,常見于文學評價或曆史人物描述,例如:“虞世南稱贊任彥昇為五經笥,因其善談經籍。”
延伸意義
該詞不僅強調知識儲備,還隱含對學問融會貫通的贊譽。相關衍生詞彙包括“便便腹”“經笥”等,均與學識豐富相關。
現代應用
如今可用于比喻學術造詣深厚的專家,尤其在傳統文化研究領域,如:“這位教授堪稱當代五經笥,對古籍如數家珍。”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典故演變或更多同源成語,可查閱《後漢書》《隋唐嘉話》等文獻。
《五經笥》是指古代聖人所編纂的五部經典的總稱。它包括《易經》、《書經》、《詩經》、《禮經》和《春秋》。這些經典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研究曆史、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價值。
《五經笥》這個詞的部首是“竹”(zhú)部,有9個筆畫。
《五經笥》作為一個詞語并沒有特定的來源,它是由“五經”和“笥”兩個詞組合而成。其中,“五經”指的是五部經典,而“笥”指的是裝書的容器。合在一起形成了《五經笥》。這個詞的使用是為了方便稱呼這五部經典。
《五經笥》的繁體字為「五經笥」。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所以《五經笥》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具體筆畫和形狀可能隨着年代的變遷而變化,但總體上仍然可以辨認出詞語的含義。
古人常常用《五經笥》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五經、笥子、經典
五經書、經書
非經典、非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