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鬼神所作禍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天師符》:“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硃印,或繪畫 天師 、 鐘馗 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祟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曆史文獻和字義分解來理解:
字義拆分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傳統習俗記載,例如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天師符》提到,端午節時人們購買繪有鐘馗或符咒的黃紙貼于門上,“以避祟惡”,反映了古人通過民俗活動驅邪避災的文化心理。
使用場景
通常用于描述與鬼神、巫術相關的災禍,現代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語境中,日常使用較少。
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燕京歲時記》等清代民俗著作。
《祟惡》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惡魔、邪神或邪惡的事物。它代表着罪惡、惡行和邪惡力量。該詞常常用來描述邪惡的本質或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祟惡》這個詞的部首是“示”(shì),筆畫數是8。其中,“示”是該字的主體部分,由“礻”(shì)組成,表示與宗教、儀式或神靈有關的意思。
《祟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穗惡」。在古代,人們通過寫漢字來表達和記錄各種意思,而《祟惡》則成為了一個用于描述邪惡的詞彙。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以“祟惡”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稍有不同的。這主要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不同地區的書寫風格。然而,無論其具體寫法如何,它仍然代表着邪惡。
以下是幾個使用《祟惡》的例句:
與《祟惡》相關的組詞有:
與《祟惡》近義的詞有:“邪惡”、“罪惡”;與其反義的詞為“善良”、“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