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oothly] 平展地緊挨着;按平
窗戶紙糊得很平帖
(1).平穩妥帖。 唐 高蟾 《偶作》詩之一:“丁當玉珮三更雨,平帖金閨一覺雲。” 宋 周邦彥 《虞美人》詞:“金閨平帖春雲暖,晝漏花前短。”《朱子語類》卷一二五:“ 莊子 較之 老子 較平帖些。”
(2).順從,平服。 宋 梅堯臣 《碧雲騢》:“ 布 昨知 魏府 ,經南郊賞給,軍人平帖無言。”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廣東大埔縣鄉民滋事》:“其原知縣 胡某 見民情漸就平帖,十四日,遂率差勇十名,親詣該處督訂門牌。”
“平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物體表面平整、服帖,沒有褶皺或凹凸。例如:
用于形容狀态或情緒恢複穩定、安甯: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詩詞或曆史記載,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性較強的語境。其近義詞包括“平服”“妥帖”,反義詞如“動蕩”“皺褶”。
《平帖》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文稿或書籍的抄寫本。在古代,由于印刷術未被發明,人們隻能通過手工抄寫來傳播書籍和文獻。而《平帖》就是這些抄寫本的代稱。
《平帖》中的漢字拆分為兩個部首。首先是“立”部,表示立字旁;其次是“巾”部,表示帛字旁。總筆畫數為8畫。
《平帖》最早出現在明代蔣子龍的《文房四譜》中,其中的“筆法篇”提到:“凡平正之字,稱曰最佳。”由此,人們開始将抄寫得平正規整的文稿稱為《平帖》。
《平帖》的繁體字為「平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平帖》的字形在古時以“兾”表示“帖”,這是由于字形演變而來。而“平”字的構造和現代相同。
他展示了一本古老的《平帖》,字迹整齊漂亮。
平正、帖子、橫平豎直
抄本、筆記本、紙質文稿
印刷品、電子文檔、打印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