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蠶鹽的意思、蠶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蠶鹽的解釋

五代 至 南宋 政府在農村按戶配售食鹽的制度。二月育蠶時按戶配鹽,六月新絲上市,繳納夏稅時收錢,故稱。《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七年》:“先是 河 南、北諸州官自賣海鹽,歲收緡錢十七萬;又散蠶鹽斂民錢。” 胡三省 注:“蠶鹽所以裛繭。 唐 天成 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蠶鹽,依夏稅限納錢。” 宋 陸遊 《村興》詩:“園丁上牛米,村婢博蠶鹽。”《續資治通鑒·宋太祖建隆二年》:“官鹽闌入禁地貿易至十斤,煮鹻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蠶鹽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蠶鹽是五代至南宋時期政府在農村推行的一種食鹽配售制度,其核心内容與實施方式如下:

  1. 制度定義
    該制度規定,每年二月農村開始養蠶時,官府按戶籍向每戶強制配售一定量的食鹽,待六月新絲上市後,農民需在繳納夏稅時用絲絹或折錢償還官府。本質上是官府以借貸形式向農民銷售食鹽,具有強制消費性質。

  2. 具體實施

    • 時間關聯性:配鹽與養蠶生産周期綁定,二月正值春蠶養殖季,此時發放食鹽;六月蠶絲收獲後通過稅收回收鹽錢。
    • 限制措施:禁止将配售的蠶鹽轉賣或帶入城市,違者按重量處罰,如宋代規定攜帶30斤以上蠶鹽入城需上報裁決。
  3. 作用與局限
    該制度在遠離産鹽區的農村地區起到保障基礎食鹽供應的作用,但也加重了農民負擔。例如後晉時期,河南、河北通過蠶鹽制度年斂錢十七萬缗,成為財政手段之一。

注:部分資料中将“蠶鹽”誤釋為成語(喻指辛勤勞作),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依據,建議以曆史制度解釋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蠶鹽的意思

蠶鹽是一個詞語,指的是用于養蠶的鹽。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蠶鹽的部首是蟲,共有8個筆畫。

來源

蠶鹽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欽定庚子本草》,是用來指養蠶用的特制鹽。

繁體

蠶鹽是蠶鹽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蠶鹽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蠶鹺”、“蠶鹺”等等。

例句

1. 農民為了養好蠶,會給蠶盆裡放一些蠶鹽。

2. 這個地方的蠶鹽質量非常好。

組詞

蠶繭、蠶絲、蠶豆、蠶桑、鹽礦、鹽分、鹽堿地等。

近義詞

蠶食、蠶嚼(指蠶吃某種植物葉子)、蠶號(指蠶發出的聲音)。

反義詞

蠶害(指蠶對植物的危害)、鹽巴(指普通食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