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孟子·盡心上》:“ 孟子 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朱熹 集注:“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竊以善治其身。”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臣聞朝廷開學校,建儒官,公教育於上;士子闢家塾,隆師友,私淑艾於下,自古而然矣。”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中正》:“‘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淑艾以教人,隱而未見之仁也。’私淑艾,謂取人之善以自淑,非以教人,而所以奬進愚不肖者,則教行乎其間矣。”
“私淑艾”是源自《孟子·盡心上》的古代漢語詞彙,指通過汲取他人德行學問來自我修養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私”指私下、間接的方式;“淑”通“叔”,意為拾取;“艾”同“刈”,即收割、獲取。合指私下學習他人優點以完善自我,尤其適用于未能直接受教于師門的情況。朱熹注《孟子》時強調“聞君子之道而竊以善治其身”。
2. 曆史語境
該詞出自《孟子》對教育方式的分類:“君子之教五:時雨化之、成德、達財、答問、私淑艾。”其中“私淑艾”特指通過間接途徑(如閱讀著作或他人轉述)學習先賢思想。
3. 現代延伸
如今可引申為對未親授的師長或學派表達敬仰與傳承,例如後人研究孔子思想但非其直系弟子,可自稱“私淑孔子”。
權威性說明:(漢典)為極高權威來源,其他網頁雖權威性較低但内容與《孟子》原文及朱熹注釋一緻,可作補充參考。
《私淑艾》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對某位大師或名家的崇拜與學習。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其中“私淑”指的是私下心悅誠服地學習借鑒,而“艾”是指一種心悅誠服的态度。
拆分《私淑艾》的部首是“示/纟”、“水”和“丿/一”,筆畫分别為5、4、1。
《私淑艾》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德充符·尊師》:“夫子蹇,與人為道者共其美者也。夫子敦以茂其實,愉以天下;夷問求學而楚國子屬之,以私淑焉。”在繁體字中,私淑艾的寫法為「私淑艾」。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私淑艾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根據曆史時期的不同,字形可能略有差異。
1. 張三一直私淑艾李四,希望能夠像他那樣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
2. 他私淑艾一位大師,但是從未正式拜師學習。
3. 她對這位名家非常崇拜,私淑艾他已經成為她學習的動力。
私心、私意、淑女、淑德、艾葉、艾蒿、艾灸、艾滋病。
抱佛腳、沙門、侍從、崇拜、追隨、向往、拜師。
刁難、敬而遠之、輕視、唾棄、反感、違抗、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