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意思、孫權的詳細解釋
孫權的解釋
孫權(182-252) : 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父兄占據長江下遊。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222年,又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229年稱帝,國號吳,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次年派衛溫等率萬人船隊到夷洲(今台灣)。
詞語分解
- 孫的解釋 孫 (孫) ū 兒子的兒子:孫子。孫女。 跟孫子同輩的親屬:外孫。侄孫(侄兒的子女)。 孫子以後的各代:曾(卬 )孫(孫子的子女)。玄孫(曾孫的子女)。子孫(兒子和孫子,泛指後代)。王孫(貴族的子孫後
- 權的解釋 權 (權) á 職責範圍内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政權。權力。權威。權貴。權柄。權勢。生殺予奪之權。 有利的形勢:主動權。 變通,不依常規:權變。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權術。智必知權。 暫且,姑且:權且。
網絡擴展解釋
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皇帝,其生平與功績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身份背景
- 家族傳承:出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軍事世家,為孫堅次子、孫策之弟。父兄在東漢末年奠定江東基業,孫權18歲繼承兄長勢力,逐步壯大。
- 政權建立:229年稱帝,定國號吳,遷都建業(今南京),成為三國鼎立格局中長江以南的統治者。
二、政治軍事成就
- 關鍵戰役
- 赤壁之戰(208年):聯合劉備以火攻大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
- 夷陵之戰(222年):任用陸遜擊敗劉備,鞏固長江防線。
- 疆域開拓
派遣衛溫率萬人船隊抵達夷洲(今台灣),首次将台灣納入中國政權管轄範圍。
三、治國策略
- 人才任用:善用周瑜、魯肅、呂蒙等将領,并通過"勸學"典故(《孫權勸學》)激勵部下學習。
- 經濟文化:推行屯田制,發展江南農業;興修水利,促進長江流域開發。
四、曆史評價
被陳壽贊為"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後世視其為兼具戰略眼光與務實精神的統治者。其統治使江南地區首次成為獨立政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曆史類權威網頁的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孫權的意思
孫權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表示中國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創始人之一,其詞義多指代這位曆史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孫權 的拆分部首是“子”,其餘的都是零聲母部分。按照五筆輸入法的規則,拆分出來的部首筆畫數是2筆,而孫權總共有13畫。
來源和繁體
“孫權”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由兩個姓氏組成,孫姓和權姓。孫氏是中國常見的姓氏之一,而權氏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氏。
在繁體字中,"孫權"是對應的寫法,主要在中國台灣以及香港等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孫權”,在古代的文字中,稱為“孫權”。
例句
一、張瑜寫了本關于孫權的專著。
二、孫權是吳國的首領,有着卓越的政治手腕。
組詞
孫權的一些常用組詞有:孫權政權、孫權派、孫權王朝等。
近義詞
與“孫權”有類似意思的詞語包括:孫策、孫桓、孫尚香等。他們都是與孫權有關的曆史人物。
反義詞
反義詞指的是與“孫權”意義相反的詞語。然而,在這個特定的情境下,暫時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孫權”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