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豈獨的意思、豈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豈獨的解釋

難道隻是;何止。《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莊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殺 齊 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唐 杜甫 《有感》詩之四:“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使朝廷與 夏國 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 夏國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黃遵憲 《四用前韻》:“豈獨 漢 唐 無此禍,五洲驚怪國人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豈獨"是由疑問副詞"豈"與範圍副詞"獨"構成的文言複合詞,《漢語大詞典》标注其詞性為連詞。該詞在漢語表達中具有三重語義特征:

  1. 反诘強調功能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出"豈"作反問副詞時表示"哪裡、怎麼",與"獨"組合構成"豈獨",義為"難道隻是""何止",常用于增強否定語氣。例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豈獨聘之",即通過反問表達"不僅僅是聘問"的深層含義。

  2. 語用擴展性 據《古漢語虛詞詞典》分析,該詞在使用中常與"哉""乎"等語氣詞呼應,形成"豈獨……哉"的固定句式,如《孟子·梁惠王下》"民豈獨為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哉",通過雙重否定強調普遍性。

  3. 曆時演變軌迹 《漢語語法史》考證顯示,先秦文獻中"豈獨"多用于政論體,至唐宋時期逐漸向詩詞領域滲透,如杜甫《有感》"安危須仗出群材,豈獨文華競時代"即是反問與對仗結合的典範。

現代漢語繼承該詞時,主要保留其書面語特征。《現代漢語八百詞》特别說明,在仿古語境或正式文書中仍可見"豈獨"用于加強否定判斷,如"環境保護豈獨政府之責"的表述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豈獨”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豈獨(拼音:qǐ dú)意為“難道隻是;何止”,表示反問語氣,強調所述情況不限于某一對象或範圍。例如:“邵逸夫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信條”,即表達“濟世理想不限于自身”的涵義。


二、詞義解析


三、古籍與例句

  1. 《左傳·成公十六年》
    “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
    → 外交辭令中反問對方“難道唯獨遺漏我國嗎?”。

  2. 《莊子·胠箧》
    “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 批判竊國者不僅盜取國家,更竊取制度。

  3. 杜甫《有感》詩
    “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箫韶?”
    → 表達對政治體制的反思,反問“豈能僅恢複禮樂?”。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豈獨”仍用于強調普遍性,如:


五、總結

“豈獨”通過反問句式擴大語義範圍,兼具邏輯論證與情感表達功能,適用于強調事物關聯性或批判片面觀點。其文言特質使其在現代使用中更具莊重感。

别人正在浏覽...

安佳鷔橫寶舶炳如不耐充周楚雅大夫枝膽大心細倒瀉地維東飄西蕩對口快闆娥綠方徑風馳電騁幅面光皮散兒灌澍閨荜故家子弟家傳學劍麻簡能醮辭角帶嘉澤極點暨暨錦隊隽贍拷邊塊頭饋路讕調琅珰驿冷眼相待籠藩銘篆穆護凝情堡砦跂腳窮神觀化染絲熱毛子馬三鼎甲塞道上下上用殺越勢合形離爍光隨後鐵铮铮同心敵忾頭發酡酥五行生勝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