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豈獨的意思、豈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豈獨的解釋

難道隻是;何止。《左傳·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莊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殺 齊 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唐 杜甫 《有感》詩之四:“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使朝廷與 夏國 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 夏國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黃遵憲 《四用前韻》:“豈獨 漢 唐 無此禍,五洲驚怪國人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豈獨”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豈獨(拼音:qǐ dú)意為“難道隻是;何止”,表示反問語氣,強調所述情況不限于某一對象或範圍。例如:“邵逸夫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信條”,即表達“濟世理想不限于自身”的涵義。


二、詞義解析


三、古籍與例句

  1. 《左傳·成公十六年》
    “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
    → 外交辭令中反問對方“難道唯獨遺漏我國嗎?”。

  2. 《莊子·胠箧》
    “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 批判竊國者不僅盜取國家,更竊取制度。

  3. 杜甫《有感》詩
    “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箫韶?”
    → 表達對政治體制的反思,反問“豈能僅恢複禮樂?”。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豈獨”仍用于強調普遍性,如:


五、總結

“豈獨”通過反問句式擴大語義範圍,兼具邏輯論證與情感表達功能,適用于強調事物關聯性或批判片面觀點。其文言特質使其在現代使用中更具莊重感。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豈獨》的意思

《豈獨》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是一個固定成語,形容不僅僅是指某個特定的事物,而是表示某個普遍的情況或形态。它的意思是“豈止于此,不僅此一件”。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常用它來表達強調事物并不僅限于所提及的一個,還有其他類似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豈獨》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山”和“犬”,分别為左邊和右邊的部分。筆畫總數為7畫,其中“山”部為3畫,“犬”部為4畫。

來源和繁體

《豈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書籍《楚辭》中,“豈”通“期”,取《楚辭·臨江仙·君自故鄉來》之意。“獨”即“獨自”的意思,表示隻有一個而已。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也是“豈獨”,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而《豈獨》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古代寫法中,“期”字的發音為“豈”,而“獨”字的寫法為“獨”,沒有改變。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豈獨》的例句:

1. 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豈獨僅在于故事情節的吸引力,更在于其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表現形式。

2. 愛情并不是簡單的甜蜜與浪漫,豈獨隻有如此,它也需要包容、理解和犧牲。

3. 這家餐館的美食豈獨在于味道的美妙,它還非常注重食材的新鮮和營養的搭配。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

1. 不獨:不僅僅是一個

2. 非獨:不僅僅是一個

3. 更不止:遠不止于此

近義詞:

1. 不止:不止于此

反義詞:

1. 隻有:僅限于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