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款塞。《新唐書·韋臯傳》:“又明年, 雲南 款邊求内屬,約 東蠻 鬼主 驃傍 、 苴夢衝 等絶 吐蕃 盟。”《新唐書·突厥傳上》:“ 高麗 大酋 高拱毅 ,合萬餘帳相踵款邊。”
“款邊”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讀音:kuǎn biān
來源:出自《新唐書·韋臯傳》《新唐書·突厥傳上》等史書。
核心含義:指邊疆部族或國家主動歸附中原王朝,表達和平、臣服之意,與“款塞”(到邊關表示歸順)意義相近。例如:
曆史背景
在唐代,“款邊”多用于描述邊疆民族通過外交手段與中原王朝建立聯繫,如進貢、結盟等。例如,東蠻鬼主與吐蕃絕盟後歸附唐朝,即屬于此類事件。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款邊”可指“物品的邊緣修飾”或“事物的最後部分”,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引申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漢典》等權威史料。
款邊(kuǎn biān),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在衣物或其他物品的邊緣上加上一層裝飾或裝飾紋飾。這種邊飾通常用來增加物品的美觀度,豐富其外觀。
款邊的部首是“辶”(chuò),是指從身旁行走的意思。款邊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款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時,人們喜歡在衣服的邊緣上添加裝飾,以展示出自己的官階、身份或家族榮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裝飾逐漸發展成一種流行的潮流,并延續至今。
款邊的繁體形式是「款邊」。
在古時,款邊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欵邊」。
1. 她的新衣服上有漂亮的款邊,使她看起來更加優雅。
2. 我去市場買了一條花紋精緻的手帕,上面的款邊非常漂亮。
1. 款式:指物品的樣式或式樣。
2. 邊緣:指物體的邊際或界限部分。
3. 裝飾:指為了美化或增添物品的外觀而進行的裝修或修飾。
褶邊、繡邊、鑲邊。
無邊、素邊、平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