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困窮。《後漢書·班超傳》:“但當收穀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三國志·魏志·董卓傳》:“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飢死牆壁間。”
“饑窮”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饑窮”意為饑餓與困窮并存的狀态,常用來描述因食物短缺和經濟貧困導緻的生活困境。例如《後漢書·班超傳》提到“彼饑窮自降”,指敵方因缺糧和困頓而投降;《三國志·魏志·董卓傳》中“饑窮稍甚”則描繪了當時官員因物資匮乏不得不自謀生路的場景。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用“饑荒”“貧困”等替代表述。如需完整例句或更多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饑窮》是一個描述貧困、缺乏基本生活資源的詞語,它代表了人們面臨生活物質困擾和經濟上的困境。
《饑窮》的部首是食,它的拼音為“jī”,包含了10個筆畫。
《饑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饑”意味着渴望食物或者是因缺乏食物而感到的饑餓;“窮”則表示貧窮、匮乏和貧困。這個詞彙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生活的困苦及其所帶來的痛苦。
《饑窮》的繁體字為「飢窮」。
在古代漢字中,「饑」的寫法為飠+幾+戌,并且它的諧音與「己」相似;「窮」的寫法為米+皮+仮并且與「窮」同義。
1. 他們生活在饑窮的山村中,艱難度日。
2. 兒童饑窮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饑寒交迫、窮困潦倒、饑餓營養不良
貧困、困苦、窘迫、缺乏
富裕、富足、充實、豐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