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鞭和缰繩。泛指禦馬之具。《漢書·王吉傳》:“口倦乎叱咤,手苦於箠轡,身勞乎車輿。”
“箠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箠”和“辔”兩個單字組成,通常用于描述駕馭馬匹的工具或引申為控制手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箠(chuí)
指竹制的鞭子,常用于驅趕牲畜或作為刑具。例如《漢書·刑法志》中“箠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的“箠”即指鞭打用的竹鞭。
辔(pèi)
指駕馭馬匹的缰繩,即套在馬頭上控制方向的繩索。如《詩經·秦風·小戎》中“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即描述手持缰繩駕馭馬車的場景。
“箠辔”合稱時,字面指鞭子與缰繩,是古代駕車或騎馬時控制馬匹的兩大工具: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文言文研究、曆史小說或成語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提供原文以便深入分析。
《箠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以鞭策、約束為目的,對人進行教育或管理。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箠辔》由部首“⺈”(矛首)和“辶”(辵部,意為走的象形)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劃。
《箠辔》是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根據語義需求形成的一個新字。其中,“箠”表示用以打鞭,用來懲罰和教育,而“辔”則表示駕馭、管理。
《箠辔》的繁體字為「箠轡」。
在古代,漢字《箠辔》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基本保持一緻。例如,《康熙字典》中将其寫作「簫轡」。
1. 他以嚴厲的箠辔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之。
2. 善于箠辔的領導者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潛力,實現良好的團隊協作。
組詞:
箠教:用箠進行教導和教育。
箠律:指用箠子進行約束和管理的法律和規定。
箠殺:用箠子進行刑罰和懲罰。
箠責:用箠子進行責罰和批評。
近義詞:箠鞭、箠罰、箠治。
反義詞:寬容、寬厚、寬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