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時。 唐 李德裕 《論九宮貴神壇狀》:“累年以來,水旱愆候。”《新唐書·張廷珪傳》:“而頃陰陽愆候,九穀失稔, 關 輔 尤劇。” 宋 曾鞏 《代曾侍中乞退劄子》:“臣近三上表……以陰陽不調,雨雪愆候,乞欲免黜。”
愆候是漢語中表示“氣候失常”的書面用語,由“愆”和“候”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字詞本義 “愆”在《說文解字》中注為“過也”,原指過失、差錯,引申為失常、延誤;“候”指節候、氣候。《漢語大詞典》将該詞訓釋為“失時之象”,特指氣候季節與常規時序不符的現象,如春行冬令或秋現暑熱等異常情況。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宋史·五行志》記載“陰陽愆候,災異頻仍”,描述氣候異常引發的災變。明代《農政全書》中“愆候傷稼”則特指反常氣候對農作物的損害,體現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規律的觀測總結。
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書面語色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氣候失常”的雅言表達,常見于氣象研究、文學創作及曆史文獻分析領域。近義詞包括“時乖”“氣戾”,反義詞則為“應候”“順序”。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
“愆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氣候或時節失常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愆候(qiān hòu)意為“失時”,指季節、氣候或自然現象未按時出現,導緻異常狀态。例如水旱災害、雨雪不調等。
該詞古典色彩較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漢語的語境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氣候異常”“時節失調”等替代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論九宮貴神壇狀》《新唐書·張廷珪傳》等文獻。
謷牙诘屈八海百寶萬貨包抄痹民秉性逋逃薮大爺電視專題片帝女桑發逆紛擾富泰複印機概尊錧鑰酣暢淋漓號唫哄鬧烘然懷喜憓征貨賬虎鹽堅貞蠒紙桀竪計符精達瘠硗抗拟煉焦爐孟青棒宓汩纰謬頻仍擗踴哭泣悄地氣錘七國清閑驅斥羣司山河易改,本性難移山南海北山院梢搖室處試院水鼠書生氣遡源窮流鼗鼙體形王使武帳銜尾相隨嫌閑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