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寇恂傳》載 恂 曾為 颍川 太守,頗著政績,後離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從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謂 光武 曰:“願從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後因以“借寇”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遜 《哭吳興柳恽》詩:“霞區兩借 寇 , 貪泉 一舉巵。” 明 張居正 《贈袁太守入觐奏績序》:“餘不佞,謹述公治郡狀,并緻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借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該成語的核心含義源自東漢典故,指百姓挽留賢能官吏的行為。典故出自《後漢書·寇恂傳》:寇恂任颍川太守時政績卓著,離任後當地盜賊再起。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途經颍川,百姓攔道請求“願從陛下複借寇君一年”,希望朝廷再讓寇恂治理此地一年。
需區分兩種解釋的適用場景:
該成語的權威解釋以《後漢書》典故為核心,建議在正式文獻中使用時優先采用原始語義。如需了解更多用例,可查閱《漢語成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借寇》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與敵人勾結或借用敵人的力量。它的意思是通過借用寇仇之力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拆分部首:貝攵、寸
拆分筆畫:12畫
《借寇》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句為“枉道以成,偾世之情,其用久矣”,其中的“偾世”一詞即為《借寇》的意思。後來這個成語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廣為流傳,并用于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
繁體字為「借寇」,保留了原來的字形和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一樣,即「借寇」,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與敵人勾結,完全是在借寇行事。
借勢、借力、借題發揮、借用、借光
借敵、借人之力、乘人之危
以德報怨、以德報仇、以德服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