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以幹支紀年,十二支叫作“歲陰”。《史記·曆書》“焉逢攝提格 太初 元年” 唐 司馬貞 索隱引《爾雅·釋天》:“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通志·總序》:“ 太史公 紀年以六甲,後之紀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歲陽、歲陰之名。”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又若事物名號,合用數言,歲陽,歲陰,義則難解。”
(2).太歲。《史記·天官書》:“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 司馬貞 索隱:“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 錢大昕 考異:“歲陰者,太陰也。”詳“ 太歲 ”。
(3).歲暮,年底。 北周 庾信 《歲晚出橫門》詩:“年華改歲陰,遊客喜登臨。” 唐太宗 《除夜》詩:“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詩:“行當臘侯晚,共惜歲陰殘。”
“歲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主要義項的綜合分析:
幹支紀年中的地支代稱
古代以天幹地支紀年時,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被稱為“歲陰”,與天幹“歲陽”對應。例如《史記》索隱提到:“歲陰者,子、丑、寅、卯……十二支是也。”
太歲的别稱
在太歲紀年法中,“歲陰”指假想天體“太歲”,其運行方向與木星相反,用于标記年份。如《通志》記載:“用歲陽、歲陰之名”紀年。
時間流逝的象征
文學中常以“歲陰”比喻歲月變遷,如唐代庾信詩句“年華改歲陰”,以及提到的“時間流逝”的引申義。
歲暮(年底)
部分文獻中“歲陰”特指年末,如唐太宗《除夜》詩“歲陰窮暮紀”。
使用場景建議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完整引用可查看、3、5、7、10等原始資料。)
《歲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歲月的流逝或時光的消逝。
拆分部首:山、阜
筆畫數:12
《歲陰》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小雅·鴻雁》:“是歲之陰。”在這裡,“歲陰”指的是時光的流逝,與現代對詞的使用大緻相同。
繁體字為「歲陰」。
古時的漢字寫法常常有一些差異,「歲陰」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是「歳陰」。
1. 在這個歲陰中,我們的青春一去不複返。
2. 歲陰無情,光陰荏苒,匆匆而過。
歲月、歲月如梭、歲序、陰晴不定
歲月、時光、光陰
永恒、不變、常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