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輕豔 ”。
亦作“ 輕艷 ”。1.輕靡華麗。《北齊書·文苑傳序》:“初因書屏風,敕通直郎 蘭陵 蕭放 及 晉陵 王孝式 録古名賢烈士及近代輕豔諸詩以充圖畫,帝彌重之。”《北史·唐瑾傳》:“ 瑾 次子 令則 ,性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輕艷,為時人所傳。”《明史·文苑傳二·唐寅》:“ 吳中 自 枝山 輩以放誕不羈為世所指目,而文才輕豔,傾動流輩,傳説者增益而附麗之,往往出名教外。”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四編第六章第二節:“到 齊 梁 時候,************的風氣越來越發展,一意雕琢字句,講求聲律,流于輕豔浮靡,詩的内容越來越頹廢了。”
(2).輕柔豔麗。 茅盾 《追求》二:“他愉快地冥想着 陸女士 的春裝該是如何的輕豔,像她那樣玉立亭亭的身段……是多麼醉人呀!”
“輕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基本含義
由“輕”(輕盈、不沉重)和“豔”(妩媚、動人)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女子妝容或外貌的輕盈妩媚。例如:形容女子春裝“輕柔豔麗”,或妝容精緻而不顯厚重。
文學中的運用
古代文學作品常以此詞表現女性柔美特質,如茅盾在《追求》中描寫“陸女士的春裝輕豔”,突出人物形象。
輕靡華麗的文風
多指詩文風格浮華、注重形式而内容空洞。例如:南朝宮體詩因“流于浮靡輕豔”被批評;《北齊書》提到“近代輕豔諸詩”用于宮廷裝飾,反映其華麗但缺乏深度的特點。
曆史評價
該詞在文學批評中常含貶義,如郭沫若指出齊梁文學因過度追求聲律雕琢而“輕豔浮靡”,導緻内容頹廢。
“輕豔”既可中性描述女性或事物的柔美,也可批判文風的華而不實。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古代文學中更多用于風格批評。
輕豔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輕”和“豔”。它的筆畫總數為10。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輕艷”。
輕豔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其中,“輕”是火字旁,表示與火相關的意思。而“豔”則是從龍字旁演變而來,表示詞義為美麗、豪華的樣子。
在古代,輕豔的字形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為:
輕:易經中的卦名“輕”,由車和一組“乙”構成;
豔:由“㐁”和“文”組成,表示豪華、美麗的樣子。
1. 她穿着一襲輕豔的花裙,吸引了衆人的眼球。
2. 梅花的花瓣透着一絲輕豔的紅色。
1. 輕盈豔麗
2. 輕紗豔影
3. 輕柔豔陽
1. 絢麗:意思是色彩鮮豔、美麗奪目,與輕豔都表示美麗的意思。
2. 美豔:表示美麗、華麗,與輕豔意思相近。
1. 粗糙:表示不光滑、不細膩,與輕豔的意思相反。
2. 堅毅:表示剛強、不嬌弱,與輕豔的形容詞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