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民用毛制作的氈毯一類的織物。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詩:“鵝毛禦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元 倪瓒 《次韻曹都水》:“蕭闈館裡挑燈宿,山罽重敷六尺牀。” 明 貝瓊 《鄭憲卿省郎織毯松江還詩以送之》:“峒人不用誇山罽,朝士何須惜地衣。”
“山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山民用動物毛(如羊毛等)手工制作的氈毯類織物,主要用于禦寒或鋪設。該詞由“山”(代指山區)和“罽”(毛織品)組合而成,強調其地域性與材質特性。
2. 文獻例證
唐代至明代文學作品多次提及此物,例如:
3. 文化背景
山罽體現了古代山區居民因地制宜的手工技藝,屬于傳統生活用品,常見于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其制作工藝與中原地區的紡織品形成差異,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總結
該詞既是實用物品的指稱,也承載了古代文學對民俗生活的記錄,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内涵。
《山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高山。
《山罽》由部首 “山” 和 “罽” 組成。
部首:“山”
筆畫:“山” - 3畫;“罽” - 11畫
《山罽》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代《懷江雲》詩中,詩人劉禹錫用此詞來形容高山的壯麗。後來,該詞逐漸成為高山的代稱。
繁體字形:「山羈」
古代有多種字形變體,所以《山罽》也存在一些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登山者站在山頂俯瞰着腳下的山罽,壯麗景色令人歎為觀止。
2. 高高的山罽猶如一條巨龍蜿蜒而過,給人一種壯美的海拔感。
組詞:
山脈、群山、高山峻嶺、山川
近義詞:
山嶺、山峰
反義詞:
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