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頭描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媪﹞遂以 五可 之容顔髮膚,神情态度,口寫而手狀之。”
“口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口頭描述,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口寫”由“口”(嘴巴)和“寫”(描述、表達)組成,字面意為通過口頭語言進行描述或表達。例如《聊齋志異·寄生》中記載:“﹝媪﹞遂以五可之容顔髮膚,神情态度,口寫而手狀之”,即通過口頭描述和手勢共同表達人物特征。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形容直接、生動的語言表達,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或對人物形象、事件細節的口頭叙述場景。現代使用較少,但在強調“即興、非書面”的表達時仍可引用。
延伸說明
建議結合《聊齋志異》等古典文獻例句進一步理解該詞的語境用法。
《口寫》這個詞是指用口述的方式進行書寫或記述。口寫可以是記錄下别人的口述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口述自己的思想、感受等并進行書寫。通過口寫,人們可以将口頭語言變成文字,讓信息傳播更加方便快捷。
《口寫》這個詞的部首是“口”,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它包含2個筆畫。
《口寫》是由“口”和“寫”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源自于古代漢字的使用。人們發現隻有口述而沒有書寫的交流方式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發展出了記錄口述内容的方式,即口寫。
《口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口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口寫》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與現代相似。古代的書寫形式隨時間演變,如今的漢字書寫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規範而形成的。
他口寫了一個故事,我們一起聽。
相關的組詞有:口述、口授、口傳。
近義詞包括:口述、口授、口傳。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