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代以後承管稅務等事的役吏。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 至道 二年,諸道攔頭委轉運副使揀選充。”《元典章·戶部八·江南諸色課程》:“毋得再令攔頭人等虛擡高價,口喝稅錢,刁蹬百姓。”《明律·戶律·錢糧互相覺察》:“若官吏虛立文案挪移出支及虛出通關,其鬥級、庫子、攔頭不知者不坐。”
(2).當頭,迎頭。《水浒傳》第四一回:“水底下早鑽出一個人,把 黃文炳 劈腰抱住,攔頭揪起,扯上船來。”《紅樓夢》第八一回:“倒像背地裡有人把我攔頭一棍,疼的眼睛前頭漆黑。”紹劇《*********》第三六場:“手執鋼鞭攔頭打,打死你昏君抵父命。”
(3).看守船頭的人。《六部成語·工部·攔頭》注:“看守船頭之人。”
“攔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稅務役吏(宋代以後)
指宋代至明清時期負責管理稅務的基層差役。這類人員需經官方選拔,職責包括征收稅款、核查貨物等。例如《元典章》提到“毋得再令攔頭人等虛擡高價”,反映了其在稅收中的角色。
迎頭、當頭(動作描述)
指迎面攔截或阻擋對方。如《水浒傳》第四十一回中“攔頭揪起”,形容從正面突然攔截的動作。
看守船頭的人
古代船隻上負責船頭事務的人員,可能涉及航行安全或貨物管理。這一釋義在《六部成語·工部》中有明确記載。
與“成語”相關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攔頭”列為成語,解釋為“阻止、攔截”,但傳統文獻中未明确此用法。這種解釋可能是基于現代語言演變的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若需深入考據,建議參考《元典章》《水浒傳》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漢典、滬江詞典等平台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攔頭是一個常用的中文詞彙,通常表示阻止、擋住或阻攔頭部或進入頭部的動作。
攔頭的部首是扌(手部),拼音為shǒu,表示與手相關的意思;攔頭的筆畫數為13畫。
攔頭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簡化字,也有繁體字。在繁體字中,攔頭的寫法為攔頭。
在古代漢字中,攔頭的寫法為「攔頭」,字形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1. 他用手攔頭,不讓她進入房間。
2. 隊員們聚在一起,互相比拼着攔頭的技巧。
1. 攔截(lán jié):阻止、截住
2. 攔阻(lán zǔ):阻擋、攔截
3. 攔截戰(lán jié zhàn):阻攔敵軍行動的戰鬥
1. 阻止(zǔ zhǐ):制止、阻攔
2. 擋住(dǎng zhù):阻擋、攔阻
3. 阻攔(zǔ lán):攔阻、阻擋
放行(fàng xíng):準許通過、不攔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