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蘊藉。含蓄寬容。《資治通鑒·唐則天後久視元年》:“太後嘗問 仁傑 :‘朕欲得一佳士用之……’ 仁傑 對曰:‘文學緼藉,則 蘇味道 、 李嶠 固其選矣。’”
“缊藉”是“蘊藉”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指含蓄、寬容的表達或氣質,常見于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缊藉”由“缊”(通“蘊”,意為積聚、包含)和“藉”(意為含蓄、依托)組成,整體表示言語或情感含蓄不外露,帶有溫潤、包容的意味。例如《資治通鑒》中“文學緼藉”即形容文風含蓄典雅。
文化内涵
該詞常用于描述君子氣質或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強調“藏而不露”的審美境界。如《資治通鑒》提到蘇味道、李峤因“緼藉”被舉薦,體現古人推崇内斂含蓄的修養。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蘊藉”,指文字、神情等含蓄深沉,例如“詩意蘊藉”。其核心在于通過簡練或委婉的形式傳遞深層内涵,而非直白表露。
參考來源:提供了古籍用例,明确了現代釋義。兩者結合可全面理解該詞的演變與内涵。
《缊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紡織品上的瑕疵雜絲。指織物上間或有雜絲或織柄紊亂的痕迹。
《缊藉》的拆分部首是“缐”和“艹”,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10畫和6畫。
《缊藉》是由“缊”和“藉”兩個字組成的,分别表示紡織品上的瑕疵和雜絲。這個詞的源于古代人們在紡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用以描述紡紗時出現的問題。
《缊藉》的繁體字為「緼藉」。
《缊藉》在古代常常使用另一種寫法,拼音為“yun4”和“jie2”。字形上,以「緼」表示“缊”,以「薢」表示“藉”,在古時候的紙張上書寫時,其字形和書寫風格與現代略有不同。
1. 這塊布上有一些缊藉,需要修整一下。
2. 紡織廠在加工過程中要注意檢查缊藉的情況。
缊藉的組詞有:紡缊藉、絲缊藉。
缊藉的近義詞有:雜絲、瑕疵、缺陷。
缊藉的反義詞是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