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碎器的意思、碎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碎器的解釋

一種釉層有裂紋花樣的瓷器。始于 宋 代。有開片、冰裂、百圾碎等名目。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白瓷》:“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碎器

在漢語詞典中,“碎器”一詞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分别對應古代器物與現代引申義:


一、古義:易碎的陶瓷器皿

指胎體輕薄、釉面開片(冰裂紋)的瓷器,因易碎裂而得名,多見于宋代文獻:

《景德鎮陶錄》:“碎器,仿元時樞府窯式,紋如冰裂,土質細膩。”

此類器物以哥窯、弟窯為代表,釉面因冷卻收縮形成天然裂紋,被視為獨特裝飾工藝。宋代《坦齋筆衡》載:“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别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複見矣。”


二、引申義:管理學中的損耗概念

現代漢語中,“碎器”引申為易損耗的器械或資源,強調其脆弱性與維護成本:

《現代漢語大詞典》:“碎器,指易損壞的設備或物資,需特殊保管。”

此義項廣泛應用于物流、倉儲領域,如玻璃制品、精密儀器等需防震包裝的物品,亦比喻組織中的薄弱環節。


古籍參考來源

  1. 南宋葉寘《坦齋筆衡》(原書佚,引自元代陶宗儀《南村辍耕錄》)
  2.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
  3. 《現代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文獻名稱及出處章節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碎器”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含義

  1. 瓷器術語
    指一種釉層帶有裂紋花樣的瓷器,始于宋代,工藝獨特。常見類型包括:

    • 開片:釉面自然開裂形成的細密紋路;
    • 冰裂:裂紋如冰面碎裂的紋理;
    • 百圾碎:細碎密集的裂紋樣式。
      制作時需通過刀刻、日曬、清水蘸取等工序,使釉面燒制後形成裂紋(參考《天工開物》記載)。
  2. 比喻含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易破碎的人或事物”,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為罕見。

二、擴展信息

“碎器”更常用于描述宋代以來的裂紋釉瓷器,屬于陶瓷藝術的專業術語。若需進一步了解工藝細節,可查閱《天工開物》等古籍或瓷器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鏖鬭鏖戰才自蒼潤朝鞾潮漲潮落車馬盈門傳饋春寒淡而無味房山石經逢門複活節剛木告疾鬲山禾杆何物合宜槐疎荒墜浣衣局回轉昏惘儉寶僵伏郊裡椒室借風使船接力賽跑眷齒跙足渴而穿井口燥唇乾塊蘇隴種羅浮客罵座密查木三對南櫂北轅旁邊人叛渙盤筵請調傾墜榷醋諟正甩筆頭子書後太階炭盆探讨投射問柳評花溫衾扇枕五賊相似相溶規則閑磕牙斜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