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猶頓悟。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華民易於見理,難於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於受教,難於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 錢锺書 《管錐編·<全宋文>三二》:“‘頓了’、‘漸悟’之争昉自 劉 宋 。”參見“ 頓悟 ”。
“頓了”是一個佛教術語,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佛教中的頓悟概念,即無需長期修行,通過瞬間領悟直接通達佛理。與“漸悟”(逐步修行領悟)形成對比,最早見于南朝宋謝靈運的《與諸道人辨宗論》。
謝靈運在文中提到:“華民易於見理,難於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於受教,難於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
此處“頓了”指漢人(華民)因文化背景更易直接悟道,而外族(夷人)需通過漸進方式修行,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佛教中國化的思想碰撞。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暫時中斷或停頓”,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語義演變或誤用。
建議查閱《管錐編》(錢锺書)對“頓了”與“漸悟”的考據分析,或南朝佛教文獻以了解原始語境。
“頓了”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中文中有着多重含義。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動作或進程的中斷或停頓,也可以表示人的思考或說話的停頓。
段落2:“頓了”的構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為“頁”部,右邊為“巴”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段落3:“頓了”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一種解釋是指字形的“頁”部代表停止的意義,而“巴”部表示動作的強烈性質。另一種解釋是指“頓”可能來源于動作停止或中斷時所産生的聲音。均屬于推測。
段落4:“頓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頓了」。
段落5: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頓了”一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具體而言需要進一步研究。
段落6:以下是一些使用“頓了”一詞的例句:
1. 他走了幾步,頓了一下,然後回頭看了看。
2. 她頓了頓,好像在思考下一句要說什麼。
3.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頓挫。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頓時”、“停頓”等。近義詞可以是“暫停”、“中斷”,反義詞可以是“順暢”、“連貫”等。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