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江淹才盡 ”。《隋唐演義》第三六回:“ 煬帝 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 江郎 才掩。”
“江郎才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比喻人的才思衰退或枯竭,與“江淹才盡”同義。該成語含貶義,常用于形容原本才華橫溢的人因各種原因失去創作能力。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清代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第三十六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诏,便覺江郎才掩。”
(注:此處借隋炀帝的典故,暗指其自诩才華卻顯露不足。)
3. 結構與用法
4. 近義詞
“江淹才盡”是直接同義表達,兩者均源自南朝文學家江淹晚年才思衰退的傳說。
提示:該成語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隋唐演義》原文。
"江郎才掩"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被埋沒或被忽視。它含有一種對于有才華的人卻鮮為人知的悲歎之意。
"江郎才掩"由4個漢字組成。按照字的部首和筆畫來拆分:
《江郎才掩》據說最早出現在明代陳子龍的《袖中緣集》中,後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江郎才掩》的繁體字為「江郎才掩」。
在古時候,「江郎才掩」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現代一緻。
1. 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卻一直被江郎才掩,鮮為人知。
2. 許多像他一樣優秀的藝術家,卻往往因為種種原因江郎才掩。
組詞:江河、郎中、才子、掩蓋。
近義詞:才華橫溢、才高八鬥、登峰造極。
反義詞:名震一時、名噪一時、聲名狼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