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出聲響。 唐 白居易 《白羽篇》:“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 宋 歐陽修 《夜意》詩:“夜風多起籟,曉月漸虧弦。鵲去星低漢,烏啼樹暝煙。” 宋 王禹偁 《依韻和原甫省中松石畫壁》:“石怪如舂濤,松偃如起籟。”
“起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起籁”字面意為“發出聲響”,其中“籁”原指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後泛指聲音或自然界的聲響。該詞常用于描述自然或音樂中的聲音,例如風吹松林、夜風拂動等場景。
自然聲響
在唐詩宋詞中,“起籁”多用于描繪自然界的動态聲音。例如:
音樂意境
部分詞典提到其引申義可形容音樂的美妙動人,如“音樂聲起”的意境。
需注意,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更側重其“發出聲響”的本義,而部分網頁提及的“音樂”相關含義可能是文學引申義。實際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起籁》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動物鳥類鳴叫、蟲鳴聲等自然音響的發出;二是指音樂或樂曲的演奏聲音。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走”和“音”,其中“走”是象形字,表示音符上升;“音”則為旁字,表示音樂、聲音。
“起籁”的進一步解釋可從其字形入手。古時的“起籁”寫作“起藜”,其中的“藜”表示植物的名稱,可能表示樂器用的竹管或者像箫一樣的樂器。後來字形演變為現在的“籁”。
“起籁”也有繁體字形,即“啓籟”。繁體字形中的“啟”意為啟發、開端,表示音樂的開始;而“籟”則表示音樂的聲音。
古時候的“起籁”一詞有許多不同的寫法,例如“起蕾”、“起臘”、“佳麗”等等。這些寫法主要體現了音韻方面的差異。
例句:春日裡,花開一片,小鳥在樹枝上歡快地起籁,給大地增添了一片生機。
組詞:起舞、起歌、起航、起風、起勁。
近義詞:發聲、嗚咽、鳴叫。
反義詞:寂靜、無聲、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