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前往則遇難。《易·蹇》:“初六:往蹇來譽。” 孔穎達 疏:“往則遇難。” 唐 柳宗元 《柳州謝上表》:“幸躡康衢,意非往蹇。”集注引 孫汝聽 曰:“言往則遇難,來則得譽,且得位也。”
“往蹇”是一個源自《周易》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往蹇”意為“前往則遇難”,出自《周易·蹇卦》初六爻辭:“往蹇來譽”,指前行可能陷入困境,退守反而能獲得贊譽。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解:“往則遇難”,強調行動前需審時度勢。
該詞常被用于警示謹慎行事的語境,如《周易》中“往蹇來反”“往蹇來連”等爻辭,均強調面對險阻時需靈活應對,避免盲目行動。
現代多作為古文研究或文學引用的詞彙,例如解讀《周易》哲學思想或分析古典詩文時涉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哲學内涵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曆代注疏。
《往蹇》是一個成語,意為前進困難或行路艱辛。表示前進的道路不容易,需要克服困難。
《往蹇》的拆分部首為“彳”和“足”。拼音為wǎng jiǎn。
拆分後的部首的筆畫分别為3畫和7畫。
《往蹇》出自《論語·陽貨》。在文中,孔子用“往蹇”來形容沒有善政的國家往往處于困難之中。
在繁體字中,往蹇為「往躑」。
在古代,往蹇的寫法在不同時間段有所變化,但總體上都保持了部首“彳”和“足”的形狀。
他辭去了高薪工作并選擇創業,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可以說是往蹇。
往蹇的組詞有:往苦蹇苦、往蹇來蹇。
近義詞包括:行路艱辛、前途艱難、進退兩難。
反義詞為:往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