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捐的意思、抗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捐的解釋

[refuse to pay levies and taxes] 公開反對交納捐稅

詳細解釋

抗拒繳納捐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捐指抵制或拒絕繳納捐稅的行為,尤指民衆對官府苛捐雜稅的反抗。該詞由“抗”(抵抗、反對)與“捐”(稅收、雜稅)組合而成,常見于近代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時期。

一、釋義與構成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場景

清末至民國時期,地方軍閥與官府常增設雜稅(如田賦附加稅、厘金等),導緻民衆負擔激增。例如:

  1. 四川抗捐運動(1911年):農民反對“鐵路捐”,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之一;
  2. 陝甘邊區抗捐鬥争(1930年代):紅軍根據地民衆反抗國民黨政府稅捐。

三、延伸社會意義

抗捐行為不僅是經濟抗争,更體現底層民衆對統治權威的挑戰,常與反壓迫、求生存的集體行動關聯,成為近代社會變革的推動力。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抗""捐"詞條釋義
  2. 《近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捐稅"相關條目
  3. 《中國近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章賦稅改革與民變
  4. 《陝甘甯邊區經濟史研究》(人民出版社)第3章賦稅制度
  5. 《社會運動理論:從集體行動到革命》(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章抗争政治案例

(注:因部分古籍數據庫訪問限制,鍊接未提供;建議通過權威學術平台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抗捐”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àng juān,其核心含義是公開反對或拒絕交納捐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抗捐”由“抗”(抵抗、拒絕)和“捐”(捐稅、稅收)組成,字面意義為抗拒繳納捐稅。它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因不滿稅負過重、政策不公等原因,采取公開抵制或反抗的行為。

2.使用場景

3.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抗捐”也可指拒絕接受外來捐贈,但這一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流解釋仍以“抗拒捐稅”為主。

4.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埃氛揣摹聰明睿知寸步不離單另等禮相亢颠迷遞襲翻改負壘覆塞訃聞鈎心灌澡過秤憨獃黃褐侯慌惚腳鐐徼幸界線盡端金柑絶經決屍開暢開話狂夫苦瓠堀室硫化明命難免内剛鳥鄉盤梯前隊齊東汽鍋輕才好施清罇窮酸餓醋啓祯忍害掃腦兒禅變譝譝十二木卡姆詩論贖锾孫婿肅省貪猥無厭填密頭上著頭外境望洋而歎物物交換顯诤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