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use to pay levies and taxes] 公開反對交納捐稅
抗拒繳納捐稅。
“抗捐”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àng juān,其核心含義是公開反對或拒絕交納捐稅。以下是詳細解釋:
“抗捐”由“抗”(抵抗、拒絕)和“捐”(捐稅、稅收)組成,字面意義為抗拒繳納捐稅。它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因不滿稅負過重、政策不公等原因,采取公開抵制或反抗的行為。
部分資料提到“抗捐”也可指拒絕接受外來捐贈,但這一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流解釋仍以“抗拒捐稅”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抗捐是由“抗”和“捐”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對捐贈行為的抵制或反對。
“抗”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7畫,“捐”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畫。
“抗捐”一詞最早出現于清朝末年,當時國家財政困窘,政府需要籌集資金,而征稅和募捐成為主要手段。然而,一些人對這種捐贈行為持有抵觸态度,認為政府的財政困難與國家治理不善有關,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捐贈來填補財政缺口。
“抗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抗捐」。
古代漢字寫法中,“抗”字一般為直立形式,而“捐”字則與現代相似。
1. 他們因為不滿政府的腐敗,堅決抗捐。
2. 這次募捐活動在社會各界遇到了抗捐聲浪。
- 組詞:反捐、拒捐、抵捐
- 近義詞:抗稅、抗捐款
- 反義詞:捐助、捐款、募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