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決屍的意思、決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決屍的解釋

鞭屍。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膽智·哥舒翰》:“ 翰 命部下捽于庭,數其罪,杖殺之,然後奏聞。帝下詔褒奬,仍賜擢屍,更令 翰 決屍一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決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屬于較為生僻或古語用法。根據其構成語素和相關曆史文獻記載,其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一、核心含義:古代刑罰或儀式中的屍體處理 "決屍"主要指古代對已死罪犯屍體施加的刑罰或特定儀式性處理。

  1. 戮屍示衆:最常見含義指将罪犯(尤其是已死或在行刑後死亡的罪犯)的屍體進行公開毀損或陳列示衆,以達到懲戒和警示的目的。這通常是對犯有謀反、大逆等重罪者的追加懲罰。例如《史記》中記載對吳起屍體的處理:"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雖未直接用"決屍"一詞,但體現了對涉及王屍者的嚴懲觀念。後世如《晉書》等史書有更明确的戮屍記載。
  2. 執行死刑:在特定語境下,"決"有執行、處決之意,"決屍"可能指對屍體執行某種處置(如分屍等),但此用法相對少見,更多用"戮屍"或"剉屍"等詞。

二、語素解析

三、相關文化背景 "決屍"(或更常用的"戮屍")體現了中國古代"重懲于身後"的刑罰思想和"以儆效尤"的威懾目的。即使罪犯已死,仍需對其屍體施加懲罰,以彰顯法律威嚴、維護倫理綱常(如君權、父權)。這種做法在秦漢至明清曆代法典或實踐中均有體現,尤其在處置謀反、大逆、惡逆等"十惡"重罪時。

四、現代使用 "決屍"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概念被"戮屍"、"鞭屍"等詞替代或僅存在于曆史文獻研究中。現代法律禁止對屍體進行侮辱和毀損。

參考來源:

請注意: 由于"決屍"非現代常用詞,其解釋主要依據古漢語語素分析、相關詞彙(如"戮屍")的釋義及曆史文獻記載綜合得出。

網絡擴展解釋

“決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決屍”指鞭屍,即對屍體進行鞭打的行為。這一行為在古代常作為刑罰或洩憤手段,尤其在曆史事件中用于對已故仇敵的象征性懲罰。


2.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智囊補·膽智·哥舒翰》的記載:

“翰命部下捽于庭,數其罪,杖殺之,然後奏聞。帝下诏褒獎,仍賜擢屍,更令翰決屍一百。”
此處描述哥舒翰奉命對已處決的罪人屍體進行鞭打,以示嚴懲。


3.字義分解


4.現代使用

“決屍”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智囊補》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拔新領異秉握不羁之才裁椷材性谄子差遜吃豆腐豉羹寵賞醇慤摧怆打轉訂久要鬥祿二虎縫隙怳歘活師交格接戰急公好施寂絕酒甕子決流寇劇爛黃糧戶涼熱淩尚曆史隆薄默然偏照峭行親眼啓事奇赢齊智泉下日長一線榮抃三分鐘熱度散利墒壟山杏十行诏施赈守阍泰山頭上動土談功滔贍天正節銅元豌豆苗微權吳口香囊纖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