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屍。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膽智·哥舒翰》:“ 翰 命部下捽于庭,數其罪,杖殺之,然後奏聞。帝下詔褒奬,仍賜擢屍,更令 翰 決屍一百。”
“決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決屍”指鞭屍,即對屍體進行鞭打的行為。這一行為在古代常作為刑罰或洩憤手段,尤其在曆史事件中用于對已故仇敵的象征性懲罰。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智囊補·膽智·哥舒翰》的記載:
“翰命部下捽于庭,數其罪,杖殺之,然後奏聞。帝下诏褒獎,仍賜擢屍,更令翰決屍一百。”
此處描述哥舒翰奉命對已處決的罪人屍體進行鞭打,以示嚴懲。
“決屍”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智囊補》等古籍原文。
決屍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包含兩個字,分别是“決”和“屍”。
決屍的第一個字“決”,拆分部首為“冫”,筆畫數為4。
決屍的第二個字“屍”,拆分部首為“屍”,筆畫數為3。
決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其中“決”指的是解散,消除,“屍”是指僵屍、行屍走肉。因此,“決屍”一詞的意思是解散、驅散僵屍。
在繁體字中,“決屍”這個詞的寫法是「決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決屍為例,古時候寫作「決屍」,在字形上有些微差異。
1. 在這個電影中,勇敢的主角決屍力量非凡,成功對抗了嗜血的僵屍。
2. 道士運用符咒,決屍驅邪,保護了村民的安全。
- 屍體 - 屍檢 - 屍骨 - 屍位
解屍、消屍、散屍
生屍、活屍、成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