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抗捐的意思、抗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抗捐的解释

[refuse to pay levies and taxes] 公开反对交纳捐税

详细解释

抗拒缴纳捐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抗捐指抵制或拒绝缴纳捐税的行为,尤指民众对官府苛捐杂税的反抗。该词由“抗”(抵抗、反对)与“捐”(税收、杂税)组合而成,常见于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时期。

一、释义与构成

二、历史背景与典型场景

清末至民国时期,地方军阀与官府常增设杂税(如田赋附加税、厘金等),导致民众负担激增。例如:

  1. 四川抗捐运动(1911年):农民反对“铁路捐”,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2. 陕甘边区抗捐斗争(1930年代):红军根据地民众反抗国民党政府税捐。

三、延伸社会意义

抗捐行为不仅是经济抗争,更体现底层民众对统治权威的挑战,常与反压迫、求生存的集体行动关联,成为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抗""捐"词条释义
  2. 《近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捐税"相关条目
  3.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章赋税改革与民变
  4. 《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人民出版社)第3章赋税制度
  5. 《社会运动理论:从集体行动到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章抗争政治案例

(注:因部分古籍数据库访问限制,链接未提供;建议通过权威学术平台检索上述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抗捐”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àng juān,其核心含义是公开反对或拒绝交纳捐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抗捐”由“抗”(抵抗、拒绝)和“捐”(捐税、税收)组成,字面意义为抗拒缴纳捐税。它多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因不满税负过重、政策不公等原因,采取公开抵制或反抗的行为。

2.使用场景

3.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抗捐”也可指拒绝接受外来捐赠,但这一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主流解释仍以“抗拒捐税”为主。

4.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相关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暴民编派碧空如洗比物假事不可教训惭讳柴立嘲谤称怀楚掠厝置端日遁芝烦冤风门水口風旨河献鸿赏黄经峘岳隳摧贱出狷刚眷恨跼迹俊流狼餐蓝尹劳作领纸陇山罗刹政缕数漫天彻地腼惭摹习篇次普罗米修士犍为秋獮啓谒确考深闺身样沈腰潘鬓舍生忘死时祉爽法水阔山高鼠啮蠧蚀疏治肃倡填缝天营颓弛枉曲洼樽无可不可翔骤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