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才好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ng cái hào shī,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不看重錢財,樂于慷慨助人、急公好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人對錢財态度淡泊,願意慷慨解囊幫助他人,體現重義輕財的品質。例如唐代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提到自己“散金三十餘萬”接濟落魄者,正是這一品格的例證。
源自《三國志·吳志·朱據傳》中記載的朱據事迹:“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朱據雖身居高位、俸祿豐厚,卻因樂于施舍而常感財物不足,凸顯其重義輕利的性格。
適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文學形象或現實中的慷慨之士。例如:“他輕才好施,捐資修建學堂,深受鄉鄰敬重。”
“輕才好施”既是對品格的贊美,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義利之辨”的價值取向。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含義相近的成語混淆。
《輕才好施》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對于有才華但是表現平凡的人,更加慷慨地給予幫助。
拆分部首和筆畫:輕(車、力)才(扌、人)好(女、子)施(方、斤)。
來源:《左傳·宣公》:“易牙而國輕其才,好其施。”
繁體:輕才好施。
古時候漢字寫法:輕材好施。
例句:“他雖然是一個年輕稚嫩的詩人,卻被大家輕才好施,給予了很多寶貴的機會。”
組詞:“好施”是其中的一個組詞,意為慷慨解囊、樂于助人。
近義詞:“慷慨解囊”、“樂于助人”。
反義詞:“吝啬自私”、“小氣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